▲图为7月21日,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生产区。(彭展 李翼骏 摄)
华声在线8月7日讯(通讯员 孟晶 彭展)7月30日,《中国化工报》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迁改情况调研·企业篇”专题报道中,根据湖南省工信厅推荐,以《湖南石化:搬迁成就价值链提升》为题,报道湖南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全文如下——
截至7月27日,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自2023年12月单线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优质己内酰胺93.19万吨,销售66.90万吨。
除平稳产出优质产品外,项目运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气化炉单炉烧嘴运行时间从86天延长至150天,年有效生产时间较搬迁前增加10%,装置产能提升30%,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20多个百分点,关键物耗氨耗煤指标优于设计目标;重要反应原料双氧水采用的流化床生产技术有效解决了双氧水生产的本质安全问题;全球首套年产40万吨酯化环己酮装置双生产线日产环己酮产量创出新高;己内酰胺装置集成创新应用4项关键技术,蒸馏工序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逾600天,远超国内同行业180多天周期运行记录……
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的这些最新数据表明,这一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项目,不仅建成了全球单套产能最大、技术领先的己内酰胺生产研发基地,更通过产业链升级、产品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一举破解了“化工围江”“化工围城”两道难题。
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湖南石化年产能30万吨己内酰胺老区装置,与长江最近的距离只有800米,且随着城市发展和生产规模扩大,装置周边人口逐渐密集。如何才能保护一江清水以及周边居民的安全?搬迁,延长距离势在必行。
2021年6月,总投资153.5亿元、占地2651亩的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启动土建施工。按照“安全绿色、技术升级、先建后拆、规模翻番”的思路建设,2023年11月下旬老区装置安全停产,同年12月15日装置全流程贯通,单线一次开车成功。2024年5月,装置实现双线全流程贯通。
后续的实际运行显示,项目达到了“2431”的预期目标,即有效破解“化工围江”“化工围城”两大难题;在产能翻番的基础上,实现用地、用工、用水、排放“4个大幅减少”;成功应用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领先的3项新技术;打造出一个全球单厂规模最大、产品最具竞争力的己内酰胺生产基地。
通过这一重大搬迁项目,湖南石化也实现了全面转型升级,即:要素效能得到全面提升,产能翻番的同时,用地、用工、用水排放大幅减少;“国货国用”得到全面推进,从双氧水装置到己内酰胺装置,工艺、设备、工控系统、工控软件等“国货国用”成效明显,起到了表率作用;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领先的安全绿色新技术的应用,使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园区配套全面改善,项目为园区提供了公用工程支持,对园区发展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
在搬迁中,湖南石化是如何做到搬得出、建得好、稳得住的呢?答案是靠“三个升级”。一靠技术升级,采用获评中国工业大奖的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成套新技术,实现全球首创酯化法环己酮新技术工业化应用,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污染物排放;流化床双氧水新技术首次工业放大,有效解决了双氧水生产的本质安全问题;在中石化首次实现SE第三代水煤浆水冷壁气化工艺应用,使原料煤种的选择性更大、运行更平稳。二靠结构升级,按照中国石化统一部署,湖南石化牵头开展重大攻关项目“高端聚酰胺材料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示范”研发,配套建成投产聚酰胺装置,推动己内酰胺原料向聚酰胺新材料转型。三靠管理升级,与己内酰胺搬迁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内部整合,大幅定员精简,推动资源一体化优化。
一审:罗诗苑,二审:王相辉,三审:张亮
岳阳要闻
- 李挚调研岳阳市中心医院新院建设及搬迁工作
- 李挚赴华容县、君山区调研
- 岳阳市召开“八一”座谈会
- 谢卫江主持召开八届岳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
- 最新!岳阳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名单
- 重磅!《岳阳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来了
综合新闻
- 岳阳市农业农村局与华能岳阳电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秸秆掺烧打通“田间地头”与“能源工厂”
- 中马联合实验室到岳交流,共促杂交水稻技术发展
- 150次人工增雨!岳阳“向天借水”
- 岳阳全市大灭蚊
- 利剑出鞘护碧水!零点出击守护“十年禁渔”成果
文明机关
- 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岳阳这个村为什么能?
- 书香浸润基层!《独立思考·李时平文集》捐赠仪式在岳阳县举行
- 一群好人 满城春风!汨罗市营造崇德向善之风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 用爱为生命续航 云溪26岁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
- 书香浸润心灵 阅读伴我成长——云溪区2025年“书香云溪”全民阅读暨版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