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过无数高楼 如今住上“洋楼”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见习记者 周磊
沿路的树木郁郁葱葱。夏日阳光从高高的水杉中透过,照在乡间洁净的水泥路上,留下斑斓光影。目之所及,一幢幢小洋楼鳞次栉比,美式的、欧式的、新中式的,还有四合院,在青枝绿叶掩映下,别有一番韵味。
这就是湘阴县东塘镇尚南塅村。镇党委书记刘界雄介绍,尚南塅村村民大多是建房子的。全村3300多人,从事建筑业的就有1000多人。
1968年,东塘镇成立了基建队;1998年,基建队发展为东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国家二级资质建筑企业。尚南塅村的能人巧匠迅速“入列”。
凭着致富的满腔热血和一身好本领,工匠们走南闯北,每年带回家的都是真金白银。“别看我们是农民,年年都能拿省优质工程奖。”该公司董事长张铁说,“公司还2次获得省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奖‘芙蓉奖’。”
“那时候,看到城里人的大房子,羡慕呀!”公司退休员工冯耀先回忆道。闯天下,建的都是高楼大厦,住的是工地板房;回老家,迎接他们的,却是破旧潮湿的土砖房。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人家住上红砖房。
“我也要建楼房,过自己的好生活!”冯耀先下定决心,用多年打拼的积蓄,率先在村里盖了一栋2层的楼房。
“农村人嘛,爱面子。”眼看着好兄弟搬进新房子,冯耀先的工友们坐不住了,都紧跟着建起了独栋楼房。
“近几年,村里的房子更是来了个大升级。”冯耀先说,“大家在外面见了世面,更讲究了。”以建筑商冯好雄为代表的一批人在村里建起“洋楼”。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庭院花草相得益彰,看到冯好雄家4层楼“洋气”,村民不甘落后,纷纷效仿。
越来越多的“洋楼”拔地而起,半数人家住进新房子,土砖房、红砖房逐渐退出尚南塅村的历史舞台。
“回村之前,我也在外搞基建。”村党支部副书记冯学辉说,“十里八乡都知道我手艺好,抢着花大价钱要我做工。”
为何放弃在城里赚钱的机会回农村?冯学辉笑了笑说:“致富不能忘了乡亲们。”
漫步碧野之中,忽闻得一阵烟火飘香。走进葛念军家中,只见桌上摆着几道东塘特色菜——坝桥村的红薯粉、尚南塅村的笋、石涧村的鱼,锅里还炖着一大锅汤。
葛念军做厨师40多年了,是村里有名的流动厨师。“上世纪80年代,村里厨师不多。”葛念军说,住得好了,生活也讲究了。以前做一桌宴席只能赚几块钱,现在价钱涨了10多倍。
途经该村的县级示范屋场——康盛屋场,只见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退休教师冯凤凰正带着侄孙子玩闹。她满面笑容地说:“环境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幸福!”
年逾古稀的冯耀先正带着老人们跳广场舞:“我们还唱花鼓戏,《杨家将》《紫金锤》《打龙袍》等传统剧目都会演。”
“杭州攻书有三载,梁兄送我转家门……”冯老脱口而出,是耳熟能详的《山伯访友》。他满足地说:“以前日子苦,只管做工赚钱。哪里能想到有这样的好日子!”
(参与采写:丰彩虹 梁军)
相关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岳阳要闻
- 李挚主持召开岳阳企业家沙龙江浙沪企业专场
- 聚焦现代石化产业,岳阳“引才专列”首次开进兰州
- 悦闻 | 四道算术题,解码岳阳民营经济
- 岳阳市开展“清明祭英烈”示范性主题活动
- 岳阳: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向好
- 为促进宁岳两地化工产业协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综合新闻
- “数智岳阳楼”惊艳亮相
- 岳阳市打造高水平“洞庭粮仓” 高质量推进全年728.5万亩粮食播种任务
- 特稿丨21公里“奔跑”,解锁岳阳楼区“流量密码”
- 地理标志国际品牌建设培训班在岳阳开班
- 2025岳阳马拉松暨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岳阳站)鸣枪
文明机关
- 整治基层“微腐败” 提升群众“满意度”——岳阳楼区向群众身边风腐问题出招亮剑纪实
- 让红色地标绽放新时代光芒 ——岳阳市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见闻
- 云溪:清明禁炮在行动 文明祭祀成常态
- 暖胃更暖心!平江这个社区食堂守护银龄“舌尖安康”
- 平江县汉昌街道: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三长”赋能基层治理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