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岳阳县大云山人“酿造”幸福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09-04 11:02: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小凤 刘亮甫

“东南飞”到“凤还巢”

——岳阳县大云山人“酿造”幸福新生活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岳阳县大云山区因山高天冷,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加之境内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群众收入来源受限。一直以来,山里人结伴出山,前往湖北蒲圻、通城等毗邻地区酿酒为副业,于是手手相传、口口相传,日积月累,形成古法小桌酿酒的独特技艺。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哪个愿意背井离乡?”家住大云山脚下的88岁老人黄焕明自小就学会酿酒手艺,回忆起往事打开话匣子:“6个子女要送读完婚,山里刨不出多少口粮,8个人吃茶饭,不搞副业怎么能活命?”

1599188076562742.jpg

▲山脚下的西台村云塅片有82户酿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政策吹拂,黄爹在有限的田里种上中稻,另外还承包外村缺劳力的老人上十亩水田,除去上交,所剩无几。为此,黄爹将汗水浸润出来的谷泡发后酿酒,提高稻谷的附加值。冬季农闲,黄爹又背着盘缠,远赴湖北蒲圻酿酒、錾石磨抓副业,弥补生活超支,艰难中把子女抚养成人。

时代在发展,不少山里青壮劳力“孔雀东南飞”,纷纷加入“打工潮”。然而打工的地方没有家,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思念。故乡的山村田园渐渐无人问津。清新的空气、悦耳的虫鸣声都盼望游子归来。

外出学本领,回家创大业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湘北道教圣地大云山,这里吸引游客的不完全是山顶上的“神仙”,而是山脚下的“酒仙”——杜康师傅。

西台村民邓顺勇12岁在外省学习制作土酒曲,他的父亲在世时传给他古法酿酒技术,他父亲的师父就是黄爹。物换星移,在外制作土曲多年的邓顺勇回乡重拾传统酿酒技艺,在新村集中建房点盖起楼房,后院是酿酒车间,老婆孩子帮衬着,日子过得红火。

秋风起,天转凉。稻子熟,开糟(酒)坊,酒香满屋场。祖辈传下来的习俗,“秋老虎”一走,早晚有些凉意,正适合酿好酒。

1599188263415138.jpg

8月25日,老邓现场示范古法酿酒,让人大开眼界。

“水,必须用远离村庄,从3公里外的剥壳岩上石背缝里引来的泉水。柴火,必须用火力十足的干“劈柴”。酒曲是最敏感、最讲究的,必须用辣蒿(蓼)打成粉末,自然培育出微生物酵母的土曲,不能使用化学合成的酒曲。粮食主要用大云山富硒糯稻谷。”老邓说原材料很关键。

老邓解开陶缸,将发酵好的酒料倒入冒着热气的酒甑,一筐接着一筐。加满后,酒甑的上面放一个围子,围子是用土布里面放稻谷壳做成的,软软的像条蛇。再在围子上放一口锅,俗称天锅,里面放冷水。当酒甑里面的酒蒸汽遇到天锅冷锅底时,液化成酒,顺着甑壁的竹筒汩汩流出。天锅的凉水要不停的换,保持在35度以下。

刚流出的酒,满屋生香。笔者正想尝尝味,被老邓拦住,他将3斤左右的头子酒倒在废料桶:“掐头去尾,头酒和尾酒不能喝,师傅就是这么教的。”

酒的纯度要正好,高了难以下喉,低了索然无劲。

“世上三般苦,打铁、酿酒、磨豆腐。”老邓说开糟坊的都是“酒孝子”,其意是要出好酒必须象孝敬双亲这么用心。刚出锅的酒是热的,糟坊主人的心肠更热,凡路过的,不管认不认得,碰上出酒的时辰,就邀进门喝上一盅,分享这份醇厚热情。年长日久,谁家酿酒用了心,哪家实诚,乡亲们都了然于胸。

1599188119901245.jpg

▲开糟(酒)坊,酒香满屋场。

“现代工艺勾兑,虽然产酒率高,口感上有改进,但古法酿出的稻香原味被掩盖。”老邓说,小桌酒每次用粮200斤左右,粮只用一次,酒糟不回炉,这是区别于大桌酒的关键,也是酒味醇厚的主因。

“引导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有酿酒手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措施。”西台村村支书谢先龙介绍说,近年来县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政策,从市场准入、土地流转、税费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加大扶持,让返乡人员创业有条件、就业有岗位,真正实现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该村从“输出劳动力”到“带回生产力”,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就业。

以酿酒为媒 办循环农业

学敏大嫂买了一辆大众途观车,在西台村没有一丝涟漪,原因是村里有车的农户太多了。贺孟良眨眼一笑:“老婆开的途观是第二辆,当年买第一辆车还放炮吃喜酒。”2013年8月,当地镇、村领导因势利导,赶紧抓住发展的机遇,成立大云山酿酒合作社,43岁的贺孟良心痒痒,在惠州打工多年,存了一点钱,决定回乡创业。

经过一番考察,他把小水利电站废弃后的云塅水库承包下来,办起酒厂,吸引3位贫困户加盟,同时在继承传统古法酿酒技术上,对每项流程精控标准,杜绝靠经验制作带来酒质不一,每一类别的酒主动送检市场监管部门检测,取得合法的营业执照。

1599188294354839.jpg

▲每坛装酒2000斤,酒坛有一半被埋在窖泥中。

很快,酒厂开始投入生产。头年来势良好,贺孟良喜滋滋地盘算着,第二年就该挣大钱了。

然而,创业初期投入越来越大。本地在江、浙、闽等地务工的村民纷纷来电:渔民出海喜欢喝酒去湿,尤喜小桌酒,市场很大。

有订单,一时没有存货。贺孟良四处打听消息,贷款10多万从贵州购来优质糯高粱,将后山酒窖扩大装修,日夜不停加紧生产,他的目标是酒窖长年存放糯谷、糯高粱好酒不低于5万斤。

“循环农业,物尽其用。酒糟用来养猪,猪粪生态处理后养鱼,沼液用来养花,酒只要质量好,不愁销路。”老贺说。

“去年猪场效益好怎么做到的?”笔者问。

“除了老婆和上级检查的人消毒后可以进猪场,其他人都不能进,哪怕是来收猪的车子,都要停在5公里外的集镇上,我宁愿另外花钱用不同的车把猪送到集镇。去年非洲猪瘟期间,我家的猪没死一头。”

勤奋创业的老爸有了成绩,儿子贺剑华也接过衣钵,在岳阳市区设立分销中心。“我和老婆在大连打工8年,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想念孩子只能视频聊天。”贺剑华露出憨厚的笑容说,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自己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乡创业,过两年攒够了钱,打算在市区买房子,让孩子在市里读书。

吱吱吱……偌大的发酵车间里,几十坛酒缸的粮食在酒曲的作用下欢腾着,侧耳倾听,声音此起彼伏。

“你的梦想实现了吗?”

“你听,就像好酒发酵需要时间。”贺孟良笑了,“挣钱要一步步来,要靠奋斗来实现。未来5年计划发展更多代理商,再帮扶10多位贫困户就业。”

老贺停下手中的活计,从房间端出几把椅子,让大伙围坐在厂前的花园里。两只狗候在桌角,等待人们投食。老贺的妻子张罗了一桌花生瓜果招待我们。品一口小酒,剥两粒新鲜花生丢进嘴里,我的舌齿上全是家的滋味,希望的滋味。

携手脱贫路 酿醉美“香”愁

“请您放心,2000斤酒已发物流。我家的酒厂办了小作坊证,酒已经市场检测中心检测。欢迎来我们这里旅游考察。”8月26日,西台村村民李劲松拿着手机,在电商平台上和郑州的朋友用语音聊天。

李劲松早年在河南酿酒,靠打拼积累了十几万血汗钱,殊料家人一场大病,花光积蓄,反欠一身债,李劲松一家被列入贫困户。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李劲松外出打工计划受阻,成天愁眉苦脸。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岳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村扶贫书记付勇得知消息,上门多次谈心,李劲松脱贫信心大增,一心在家酿酒。付书记脚踏实地把他的想法逐步变成了现实,帮助李劲松承包15亩闲置水田,还送来种子、化肥,想尽办法帮助推销,今年已销4000多斤小桌酒。

1599188360424640.jpg

▲没有机械作业,大云山还有“扮禾”的作法。

“土话说只要会捉鱼,门前塘里有。有艺在身就好扶,云山人勤劳肯做、待人真诚。持续优化的创业环境是他回来创业的重要原因。”付勇说不要宣传我,村干部尹峰是酿酒大户值得推介。尹峰自己流转水田18亩,以他为龙头带动贫困户17户流转水田近百亩,种植富硒稻,贫困户抱团参与小桌酒制作,每年都往外乡销售20多万斤酒,市场监管局是扶贫后盾单位,今年也帮助销售2万多斤。上个月县新阶联考察本地酒产业后,还与17户签订了购销合同,每月3000斤。

凤还巢,产业兴。象这样回乡酿酒创业的,该村有82户,都是在自建房后院,从水质、粮食、土曲、检测、证照等,市场监管局统一把关。保护传统技艺就是守护乡土文化之根,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民家门口古法酿酒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返乡经济”,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讯员 黄小凤 摄影 刘亮甫)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