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爹摆着手,连连说他这个摄影纯粹是为了“好玩,快乐,锻炼身体,是自己的一种精神支柱。”作为一个68岁的老人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我觉得新闻摄影不比风景摄影,新闻摄影更有时代性,代表性,它顺应了社会潮流,更能传播正能量,我的作品里,见证了农村这几十年来从贫困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变。”
于是他继续奔波在各个田间地头、乡村学校,走村串户。他的很多摄影作品,都可以看见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户的喜怒哀乐。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他是一个有着真正生活体验的人。
唐爹名叫唐仲秋,出生于1950年,地地道道的岳阳人。1968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1970年入党,2010年正式退休。
“我教过三代人。有时到乡下去,有很多人都是我的学生,有时连他们的孩子也是我的学生,各个不同岗位的都有。”他自豪的掰起手指,哈哈大笑起来。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昆山中学教语文的唐仲秋被抽调到乡政府办公室工作,整天写文件和收集材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唐仲秋陪同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湖南日报的一位记者去采访。
“当时他跟我说,光会写材料不行,搞新闻报道就要有现场感,一篇新闻一定要图文并茂,要有立体感。”
唐仲秋对这位记者对自己说的话记忆犹新。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他。当时教师一个月工资只有30多元,那个时代,相机是个稀罕物,一台最普通的相机都要1000多元,对他来说可谓是“天价”。
“找朋友借了800多元,还掏干了家里200元积蓄,跑到长沙买了台海鸥相机。我爱人到现在提起这件事还耿耿于怀。”
光买了相机不行,还要配置很多设备,胶片、放大镜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上世纪70年代还是普通的黑白照片,自己还要学会冲洗胶片。
“当时一卷胶卷6块钱,能照40张照片,等我冲洗出来一看,有时候觉得能用的只有几张而已,有时甚至一张都没有。我又心疼胶卷,又觉得浪费了钱,对家里人充满了愧疚。”为提高摄影技术,他自己买来书籍学习,参加各种讲座,摄影技术日趋熟练。
出于对着摄影的热爱,上世纪70年代,他加入了岳阳县摄影家协会;上世纪80年代,他加入了岳阳市摄影家协会;上世纪90年代,他又加入了湖南省摄影家协会。而他的相机和作品也如这个时代发展的洪流一样,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现在为止,我换了三台相机,第一台是海鸥牌,第二台是美能达,现在用的是尼康。也是最贵的一台,三万多,还不包括很多配套设备。”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唐仲秋的每一幅作品都朴实无华,镜头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乡村的普通百姓。他坚持用影像讲述农民故事,反映农村改革开放新风新貌。
“我认识他已经7年了,看着他从一个贫困户发展到现在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成立果木专业合作社,承包百亩荒山田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经开区康王乡白湖村果木大户王建民是唐仲秋的老朋友,在这7年时间里,唐仲秋把自己完全地融入进了这个家庭,用镜头见证了这个家庭发展的艰辛,收获的喜悦。
春拍播种,夏拍培育,秋拍收获,冬拍冬种,他觉得一年四季都拍不够田间地头的风景,而那些老百姓的热情善良、豪爽真诚,才是他作品中最美的内核。
他给我展示他最近拍的摄影作品,照片中一位村民站在荷塘中,笑容满面地抓着一条大草鱼。这张定格的照片,细腻,生动,充满了农户们丰收的喜悦。
“好的新闻摄影,不仅要发现美,记录美,更是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历史的见证。”
从他第一次拿起相机到现在,唐仲秋拍摄了三千多幅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湖南日报》陆续刊登他10多幅新闻作品,《岳阳日报》则刊登了2000多幅。
在岳阳摄影圈,他也算是小有名气了,在市级、县级、区级发表了3000多幅作品,发表摄影论文8篇,获奖作品42件。
唐仲秋没有车,微薄的稿费也不够他买相机的钱,更不要说他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奔波的路费。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喜欢把镜头对准农村百姓,反映农村新面貌,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
对于钱,他觉得只要衣食无忧,家人有保障,那就够了。
(通讯员 欧阳佳辉)
岳阳要闻
- 李挚主持召开岳阳企业家沙龙江浙沪企业专场
- 聚焦现代石化产业,岳阳“引才专列”首次开进兰州
- 悦闻 | 四道算术题,解码岳阳民营经济
- 岳阳市开展“清明祭英烈”示范性主题活动
- 岳阳: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向好
- 为促进宁岳两地化工产业协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综合新闻
- “数智岳阳楼”惊艳亮相
- 岳阳市打造高水平“洞庭粮仓” 高质量推进全年728.5万亩粮食播种任务
- 特稿丨21公里“奔跑”,解锁岳阳楼区“流量密码”
- 地理标志国际品牌建设培训班在岳阳开班
- 2025岳阳马拉松暨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岳阳站)鸣枪
文明机关
- 整治基层“微腐败” 提升群众“满意度”——岳阳楼区向群众身边风腐问题出招亮剑纪实
- 让红色地标绽放新时代光芒 ——岳阳市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见闻
- 云溪:清明禁炮在行动 文明祭祀成常态
- 暖胃更暖心!平江这个社区食堂守护银龄“舌尖安康”
- 平江县汉昌街道:持续深化党建引领 “三长”赋能基层治理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