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综合新闻

>

正文
刚公布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名单,有两位湖南人
发布时间:2018-12-18 11:23:1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婷婷 秦慧英 刘瀚潞

华声在线12月18日讯 今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大会上,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两名湖南人赫然在列。

他们是谁?凭啥成为改革开放“百杰”?新湖南客户端小编带你了解——

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袁隆平

一位老人,一粒种子,一个传奇;

一位歌者,一曲经典,一个时代。

他,是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她,是李谷一,用无数经典唱响改革开放。

在刚刚公示的“党中央拟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中,袁隆平、李谷一代表湖南入选。

他们的故事你也许你早已耳熟能详,小编今天再次带你走近这两位时代人物,看看他们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的那些生动故事。

袁隆平:努力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虽然不是湖南人,却在湖南取得让世界震惊的成就;

虽然已是年近90的耄耋老人,却依然奔走在田间,为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努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年年吹拂过那金黄的水稻。亩产更高了,他的梦想,也更近了。

“我还要为实现两个梦想加倍努力”

(2014年9月13日,袁隆平院士使用遥控器操控飞行器喷灌杂交水稻试验田。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赵持 摄 资料图)

2018年11月23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接过未来科学大奖的奖杯和证书,袁隆平感慨地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对我来说是崇高的荣誉,也是新的鼓励和鞭策。今后,我还要为实现我的两个梦想加倍努力。这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目前,我们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示范田的最高产量已实现了每公顷18吨,下一步,我们要向每公顷19吨、20吨冲刺,争取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另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目前全球有1.6亿亩稻田,如果一半种上杂交水稻的话,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5000万人口。”

(2009年9月12日,袁隆平院士在给参加杂交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的代表们介绍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资料图)

事实上,他的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截至今年10月,湖南已为非洲培训了近5000余名杂交水稻技术人员,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等17个非洲国家成功试种,国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种植面积最大的印度有200多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正在造福世界。

“超级稻亩产800公斤才算及格,1200公斤才是满分”

(2017年9月29日,袁隆平院士左三在湘潭县河口镇低镉积累水稻品种鉴定试验田考察。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李健 摄 资料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对袁隆平来说,吃饭问题大过天。高产,则是他永恒的追求。

“在中国,超级稻亩产800公斤才算及格,亩产1000公斤打80分,亩产1200公斤才是满分呢。”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水稻单产不断创出新高。分数也越来越高。

就在不久前,袁隆平还透露,目前我国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研究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从试验田苗头组合看,双季晚稻小区折合亩产可达到1000公斤,一季中稻可达到1200公斤。

“如果湖南拿出1/3的稻田即2000万亩来推广第三代杂交水稻,可以实现‘三一工程’,即用3分地养活1人的目标。”

“90前”的“国民男神”

袁隆平的一生,足以配得上“传奇”二字,功成名就,赞誉无数。然而当年的他,却是一个孤独的追梦人。

他的母亲是英语老师,是当年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他的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曾经是西北军将领孙连仲的秘书,谁也不曾想到,这个知识分子出身的男孩,只想一辈子当“农民”。30岁,一脚踏进了稻田,将近一个甲子,泥巴裹满双腿。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他说“其实我就是一个在田里种了一辈子稻子的农民”!

然而这位中国最著名的“农民”却依旧有着“文艺男”甚至“体育男”的特征。

他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画面,成为广泛流传的经典;

“90前”的他从不服老,游泳、打排球、跳踢踏舞样样来;

他的头上顶着“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光环、2014年还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生活中却简朴得比农民还农民,还笑着说要将一件格子衬衣穿出时尚;

每一个采访过他的记者,都会被他的乐观积极所感染,为他的“袁氏幽默”所打动;

每一次,一个新的记录出来,朋友圈都会被刷屏。

大家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为水稻而生,他从金黄的稻田中走来,成为了我们的“国民男神”。

他曾说过:“原来我只想搞到八十岁就告老还乡,但现在我要奋斗终身。”

讴歌改革开放的歌唱家 李谷一

李谷一:40年,歌声乘着春风来

1980年,她的《乡恋》应时而生,扣人心扉,被称为“中国大陆第一首流行音乐”;改革开放40年中,她的《难忘今宵》陪伴几代人成长,成为春晚主题曲标志。

她是著名歌唱家——辣辣的“湘妹子”李谷一。

一曲《乡恋》,呼应着人们心中的春风解冻

1984年除夕,央视春晚接近尾声时,李谷一演唱了一首《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在舒缓的旋律、深情的歌声中,人们内心对祖国的真挚祝福、对来年再会的无限期盼倾泻而出。

很难想象,就在演唱《难忘今宵》的前一年——1983年的首届春晚上,李谷一演唱的同样抒情的《乡恋》才被“平反”。此前,这首歌被批判为“靡靡之音”“黄色歌曲”。

如果说每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走来的中国人,心里都流淌着李谷一的歌声,这并不夸张。

“文革”后,中国电影打破样板式的千人一腔。电影中,李谷一的深情歌唱,呼应着人们心中的春风解冻。她独特的气声技巧,是带有先锋意味的大胆尝试。

俗话说,无声胜有声,《乡恋》像俯在耳畔的窃窃私语,是饱含情感的娓娓道来,富有人情味。一首《乡恋》,引发了新旧两种文艺观念的激烈论争。

“靡靡之音”在首届春晚中被正名

1983年央视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观众通过热线高密度点播,导演组递了好多轮条子给在现场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乡恋》终于在春晚得以“正名”。

那个大年夜,包括《乡恋》在内,李谷一唱了9首歌。她的歌声乘着春风而来,里面有观众潮水般的期待,也有一个时代对文艺的召唤。

“迈出第一步总是难的。”再忆那暴风骤雨般的过往,李谷一有了更深沉的感慨,改革开放让文艺工作者如沐春风,解放了思想,同时明确了艺术创作方向。“文艺工作者是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创作,遵循‘真善美’的原则释放情感。歌唱,不仅要寓乐于教,予人思考;也要陶冶情操、浸润人心。我们的文艺应该以人为本,歌始终是唱给大众听的。”

今天,《乡恋》已被誉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首流行歌曲”。“没有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就没有中国文艺的春天。”李谷一说。

改革开放如一剂强心剂,中国文艺迎来春天

虽年过七旬,但李谷一从未停止对艺术完美的追求和尝试。《山水》《龙文》《一路芬芳》《那溪那山》《大好河山耀中华》《你不来船不开》……

最近一两年,她接连捧出这些新作。在一些社会活动中,她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中肯的建议,经她指点的一些“好苗子”,也接连在音乐比赛中获得大奖。

“如果不是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就不会有我的今天。”回首40年风起云涌,李谷一感慨万千,开放的思想、包容的创作环境激发了艺术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激情。

“唱《乡恋》时,我根本想不到文艺能像今天这般百花齐放。改革开放使得整个文艺舞台丰盈充溢,如一剂强心剂,坚定着文艺工作者的心。”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她仍在思考:如何继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何用更多好作品回报新时代。

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李婷婷 秦慧英 刘瀚潞 整理

(据《人民日报》《人民网》《环球网》《科技日报》《长沙晚报》等。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