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湘阴县教育局驻村帮扶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0-12-11 13:53:34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琴 陈雪梅

我来了,你变了

——湘阴县教育局驻村帮扶二三事

花草摇曳生姿,池塘碧水涟涟,村道靓丽整洁;纵横交错的村级干道四通八达,铺就的是村民们出行的顺畅;蜿蜒而上的新乔线贯穿而过,缩短的是村民们外出的距离。

初冬时节,走进湘阴县岭北镇芦花村,仍是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画卷,一步一景,叫人惊喜连连。而这些变化,与湘阴县教育局的驻村帮扶密不可分。

昔日泥水路 今日水泥道

2017年3月10日,湘阴县发出“从县直及驻县单位选派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指令,正式吹响县直单位驻村帮扶的“号角”。

一直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的湘阴县教育局迅速行动,3月18日,该局驻村帮扶队“抵达”帮扶村——芦花村,牵起了近四年来1200多个日夜的情谊。

而出发前的一周里,局党组班子便与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江哲凡对芦花村做了全面详细的了解,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前“备课”。

芦花村位于该县岭北镇西北部,由原芦花、杨柳、羊谷三个村合并建成,全村面积6.2平方公里,辖44个村民小组,共1249户、4310人。耕地面积5261亩,水面面积1060亩。截至2016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101户378人,其中未脱贫39户158人,低保户26户100 人。

芦花村地处湖区,与长沙的乔口镇一依带水,却交通不便,不少青年人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路通水畅”便成了湘阴县教育局以“后盾单位”身份与芦花村村支两委“初见”时立下的承诺。

思路明确了,责任明晰了,执行就是首要任务。走村访户,和群众交朋友、话家常,给群众出主意谋发展,在一番不懈的努力下,湘阴县教育局驻村帮扶工作正式步入快车道。

“这里过去称之为‘危桥’都不为过,怕过但又不得不从这里过。”村民口中的“危桥”为该村青竹湖桥,其年代久远,狭窄得连老司机出马过桥都战战兢兢,但它却居显要位置,关系到全村近30个村民小组的出行。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603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622_副本.jpg

(青竹湖拱桥建设前后,由原来一车宽且凹凸不平有裂缝难通行到现在的两车道,行车顺畅。)

百姓的需求就是“发令枪”,驻村工作队把危桥改造定为了给芦花村“变身”的第一项任务。一方面由局机关“挤”出办公经费支持,一方面和岭北镇党委、政府一道向发改、交通等部门争取项目,原来的独“车”桥在当年底便完成了重修改造。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道路硬化工程如火如荼展开,截至2019年底,该村村级干道已全部实现硬化,4.3公里村级公路实现了“白改黑”提质。如今,村里哪怕是刚考上驾照的新手司机都敢放心大胆地在村里穿梭了。

对村民来说,农业种植是糊口的主业,但偏偏要看天吃饭。“帮扶不仅仅是干旱时帮着灌溉,内涝时帮着排积,我们要做的是要让设备和技术跟上,帮助农民旱涝保收。”据江哲凡回忆,距离村部不远的南干渠能服务周边600亩良田,但过去却被掩盖在草木中。

通过多方协调和争取,在此新建了一座外排机埠,并引进南干渠农改项目,完成路面硬化、渠道疏浚、生态护坡1600米。旱时可从境明河中引入“救命水”,让600亩良田不再“口渴”,涝时可在6小时内排除积水,让600亩良田得以“呼吸”。近四年里,该村完成沟渠疏通8980余米,塘坝清淤5000余平方米,衬砌、生态护坡2980米。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710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1211134828_副本.jpg

南干渠改造前后。

泥水路变水泥路,旱涝保收不再难,昔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小村庄日渐俏丽了起来……一个个如民所愿的改变,让芦花村在2019年从昔日综治民调后方“阵营”一跃位居全县榜首,并获得了“脱贫标准比较高、脱贫质量比较高、群众满意度高”的“三高”评价。

昔日空心房 今日花田场

路通了,水畅了,如何让村庄环境更美,让村民生活更美成为了湘阴县教育局“进驻”芦花村的第二大课题。 

想变美,就得多种树,但对于刚脱贫摘帽不久的芦花村而言,苗木无疑是奢侈品。对此,湘阴县教育局与岭北镇、芦花村相关负责同志应到尽到,开展头脑风暴。

“芦花村合村前的本村就是市级秀美村,得把这张名片擦亮。”“现在全县上下都在开展‘空心房’整治,我们何不做下结合文章?”“美化乡村苗木少不了,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策我一法,拆除“空心房”能“净化”环境,而苗木可以移栽到全村各主干道,既美化了环境,又能为村里剩下一大笔购置成熟苗木的费用,再聘请贫困户负责苗圃的日常管理和修剪,还能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刻不容缓!于是,在芦花片“空心房”拆除处打造鸡啼湖苗圃基地的计划便应运而生了。

选址定了,但六栋空心房矗立其中,可驻村帮扶队员和镇村干部从来都不是怕麻烦的人。不同意拆除,那就继续晓之以理;谈判条件吸引力不够,那就继续动之以情。终于,在“为村集体做贡献”的价值引导下,六户房主纷纷答应拆除,为了保证其合法权益,村里还每年支付其每户500元土地周转金。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804_副本.jpg

(苗圃基地开垦前为空心房。)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848_副本.jpg

(村民们到苗圃基地采树苗种植。)

房子拆除了,苗木如何栽?“大家都在帮着村里变好,我也要来做贡献。我家世代和这土地打交道,我愿意义务来栽种。”芦花片三组张爱国张嗲得知情况后,带着一万块钱和锄头奔赴村部毛遂自荐,一万块钱是用来赞助村里购置幼苗的,而锄头是他为栽种苗木自备的工具。在他的带动下,每年春季,苗圃周边村组的党员群众都会自发加入到义务植树行列中。

“姚书记,您看我们能负责苗木的日常修剪不?”2018年春季,苗木栽入后,张艳平、盛军其也来到了村部毛遂自荐。张艳平、盛军其两人是夫妻,也是村里的未脱贫户,一个腿部有疾,一个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当然能,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好的。”芦花村村支书姚哲夫满口答应,其实,早在计划设置公益岗位供村里贫困户时他就首先想到了张艳平夫妻,两人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着政府救助生活,但人勤快,家离苗圃也近,是打理苗圃的不二人选。 

2018年,该基地培育了红叶石楠、茶花树、樟树等苗木近万株,能满足全村幼苗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2019年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该基地提供的苗木为全村6条主干道增绿,节省开支6.5万元,为张艳平一家每年增收1万余元,也为该村夺得“岳阳市文明村镇”及县级示范村等“美”誉。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931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955_副本.jpg

(芦花村垃圾分拣中心与再生资源“绿色银行”。)

“我们还从垃圾分类减量着手,在该村打造再生资源‘绿色银行’,切实解决垃圾“到哪里去”的问题。”在岭北镇党委书记任术海的引导下,在“绿色银行”,村民只需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即可在绿色存折上按标准积分,并以积分兑换相应价值的生活用品。

将可回收垃圾分类处理,每月可减少15吨垃圾外运,垃圾回收银行月收益约1.5万元。“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换生活用品,这个垃圾分类站搞得好!”“常客”徐奶奶每月都会拿着自己的绿色银行存折来兑换,满载盐、牙膏、洗衣粉等物品而归。

2019年,县教育局又联系国土部门,为该村在鸡啼湖一组申请了“增减挂”项目,将昔日被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改造成为了占地11亩的田地,带动村民种下了芝麻、油菜、玉米、豆子等作物,受益全部归村组所有。该村当年各项集体收入近13万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8.7%,有效助推了脱贫攻坚。 

昔日小窗口 今日大阵地

“过去我们姚书记最怕的就是做汇报,现在只要说起村里的事,姚书记就能侃侃而谈。”在芦花村办公室主任贺花的“打趣”中,笔者了解到,过去的村部,门窗陈旧,地面坑洼,办公区域狭小,办事人员寥寥无几,不说为群众“跑腿”,常规性任务都得螺旋式转动完成,所以村支书最怕的便是汇报工作。这样的场景深深地触痛了驻村工作队员的神经。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主阵地,村部该怎么发挥作用?

驻村工作队把村支两委的问题第一时间向局党组反映,教育局迅速拨款16万元为芦花村添置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并与镇政府配合向上级争取资金210万,建设完成总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6平方米的芦花村村民服务中心。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645_副本.jpg

(新建的芦花村村民服务中心。)

如今,芦花村村民服务中心窗明几净、干净敞亮,不仅有了党员活动室、爱心图书室、活动广场,还有了会议室作为脱贫攻坚作战室,供大家及时碰头会商,实时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大家干事心情顺畅,劲头也是足足的。“阵地建好了,我们还要为芦花村打造一支打得赢、守得住、永不走的战斗队伍。”在帮扶干部姚恺拿出的厚厚的党建工作记录册中,驻村帮扶队同芦花村支两委一起抓班子、育后备、建制度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他们讲党课,把扶贫扶智的理念传递给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他们开民主生活会,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高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五保户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村级发展的规划蓝图,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空前统一,对脱贫致富的信心空前高涨。

随之而来的,还有光伏发电、合作社、小额信贷、危房改造等一个个项目的落户,产业帮扶、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扶贫特惠保的全覆盖,村民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嘴角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

截至2019年底,该村未脱贫户由2017年的39户158人,减少到7户26人,并将在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

微信图片_20201211130908_副本.jpg

(绿化后的村级主干道。)

昔日贫困户 今日致富人 

“是你们的合力让我们贫困户思想受到开导、心灵得到关怀、经济走出困境、前途充满希望。”2019年,在湘阴县“最美扶贫户”评选中,芦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红东讲述了自己由贫困户向致富带头人“转型”的故事,并向教育局和驻村工作队、岭北镇党委政府及芦花村村支两委深情“表白”。 

母亲听力一级残疾,妻子精神二级残疾,儿子读小学,女儿读初中,王红东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2018年,王红东不幸患上直肠癌,住院仅两个多月就花费了近16万元。巨额的医疗费用、沉重的家庭开支、无情的病痛磨难,如狂风暴雨般袭击着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也让这一家子的心“摇摇欲坠”。

就在王红东思想濒临崩溃之际,村支两委和教育局驻村帮扶队得知了这一情况,一边为他“输血”,上门鼓励、开导他,并为他找政策、跑部门,一项项落实了住院报销、大病救助、教育助学、低保残补、民政救助等各种补助;一边为他“造血”,在他苦于没有门路赚钱的时候,组织他和几个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成立了“鑫康”种养合作社,给予其产业指导和扶助,并以后盾单位的身份,在合作社落实消费扶贫政策。三年来,其种养产业已初具规模,农忙时“打理”鱼、虾、鸡、鸭、粮、藕,农闲时出租棚架、学习酿酒,合作社一年的生产经营性纯收入已超十万元。

王红东成了当地贫困户脱贫的励志范本,带动无数和他一样的贫困户重新燃起了化“贫”为“富”的希望。

微信图片_20201211131023_副本.jpg

(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落实扶贫政策。)

昔日学困生 今日好儿郎 

宗铁辉是芦花村建党立卡贫困户,因有眼疾,只能在周边做零工维持生计,妻子精神残疾,独子宗智勇中学毕业后因沉迷游戏产生厌学心理。无奈之下,宗铁辉只得求助“有求必应”的帮扶干部罗拥军。

“扶智扶志,此时不动何时动!”既是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又是宗铁辉的帮扶责任人,更是资深教育人,罗拥军满口应下这一任务。

为了改变宗智勇对父母的态度,罗拥军带他了解其父亲打零工时的辛劳;为了改变宗智勇厌学的情绪,罗拥军和他谈心,了解他学习的困难所在和对将来的打算。当了解到宗智勇只是担心自己过去成绩不理想影响后续学业时,罗拥军欣喜若狂,连忙通过队长江哲凡联系省、市、县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符合政策的情况下大开“方便之门”,争取到了县一职专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专业的学习机会。

入学一年里,宗智勇一改往日厌学情绪,在校不仅遵规守纪,还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习上也刻苦努力,这让宗铁辉和家人看到了家庭未来的希望。

驻村帮扶工作队发挥“驻村帮扶+教育行业扶贫”模式,加强驻村帮扶队和辖区学校之间的联动,联动学校老师上户家访,做好家有学生的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帮助其坚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在这里,他们不漏一人,一人一策,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适配”资助、雨露计划、泛海助学等助学政策和项目,在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道路上“站岗护卫”;在这里,他们组织文星街道18所中小学学生发起“献爱心、捐图书”活动,历时一个月捐赠图书2.6万册,为孩子们垒高进步的阶梯;在这里,他们持续稳定地将贫困户栽种的瓜果蔬菜、养殖的鸡鸭鱼肉引入机关和学校食堂,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对全村进行消费扶贫,既为师生提供放心菜,又为贫困户的农副产品提供销路,免除其后顾之忧。 

2017年到2020年,一个后盾单位,一支驻村帮扶队,协助引进25个项目,直接和争取投入1340万资金……从三尺讲台,到驻村扶贫,湘阴县教育局把教育初心融入脱贫梦想,把书中“黄金屋”融入少年意气,把发展蓝图融入山水底色。扶贫干部上门入户的身影,田野里成熟的果实,村民们脸上的笑颜,都在为这幅脱贫盛景添姿添彩。

(杨琴 陈雪梅)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