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乡村振兴

>

正文
汨罗市罗江镇石仑山村整村土地流转撬动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09-16 17:34: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反租”租出新模式 “倒包”包出新效益

——汨罗市罗江镇石仑山村整村土地流转撬动乡村振兴

“以前,东边放水西边插秧,南边耕田北边打药,忙前忙后一整天,管不了几分田;现在,水田连片,沟渠相通,挖开一个口子可以灌溉一片稻田,启动一次收割机可以一天不熄火,省时省工省人力,高效又方便。”受益于“反租倒包”整村土地流转模式,汨罗市罗江镇石仑山村的毛亚文有感而发。

被群众津津乐道的“反租倒包”整村土地流转模式,是石仑山村以党总支书记孙阳辉为“领头雁”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创新摸索出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承包到户的土地反租回来,集中提质改造,统一规划布局,再将4700余亩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或经济实体,实现了“农户、种植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互利共赢“三丰收”。

“三步走”走上土地流转新路子

石仑山村背依巍巍青山,门对浩浩泪水,总面积13.6平万公里,常住人口5480余人,其中党员157名。多年以来,该村集体经济“营养不良”。该村“两委”班子立足农村实际,顺应发展大势,创新土地流转“三二一”三步走模式,打通了“肠梗阻”,取得了新成效。

1631784665314559.png

第一步:召开“三个会”,赢取最多“赞成票”。

召开“两委”班子会。整村土地流转“破题”之始,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更有部分种植大户联合向村委会表达抵制意愿。刚刚上任的村"两委"迅速召开班子会,了解实情,找到原因,摸清底数,定准方向,解决心不齐、气不顺、思想不统一的问题。会上决定组建土地流转办公室,由党小组长、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明确一名村干部专抓专管,解决牵头抓总作用不大、统筹协调力量不够的问题。会议紧紧围绕实际情况,列出土地流转十个清单,一一对应敲定整改对策,解决责任难上肩、落实难到位的问题。

召开农户户主会。前期,农户对土地集中流转政策不甚了解,特别是很多老人将土地当作“命根子”和“饭碗”,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剥夺他们种地的权利,力口之一些大户从中“作梗”,农户对这项政策的误解更深。村委会多次召开党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小组长分别组织召开本组户主会,向群众详细解读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具体流程和收益前景。在得知土地流转收益每亩可增加一二百元甚至三四百元之后,农户纷纷响应,变强烈抵制为积极拥护。

召开种植大户会。对于大户而言,原本从农户手中直接流转土地,是第一手交易,没有人赚差价;而现在从村集体经济组织转包,是第二手交易,村上赚了差价,他们增加了成本,自然抵制土地集中流转。村委会主持召开种植大户和散户大会,宣讲集中流转的必要性,让广大种植户读懂政策、理解措施、认同流转,并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制定解决方案,化解突出问题。大会重点阐述土地流转的光明前景,以及给承包户带来的巨大效益,虽然表面上村里赚取了差价,但大户不再与众多农户打交道,转而直接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交易,渠道统一,程序简单,过程透明,风险可控。承包的土地面积更大,整体连片,便于种植。凡是土质不好或已经抛荒的农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先治理再转包,增加了亩均产出,降低了生产成本,承包大户看到了好处、算清了账,纷纷从“唱反调”转为“大合唱”。

第二步:签订“两合同”,吃上最强“定心丸”。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流转方签订合同。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拟定流转合同,与村小组签订,小组全体户主签名认同。农田租期不低于五年,租金每三年按时价调整一次。租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每年晚稻收割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发放到农户存折;另一部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折算成农产品购物卡提前发放,可在村级供销合作社购买粮油米面等。

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方签订合同。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招技标形式把土地反租给有实力的个人和组织,根据合同规定预先收取约定数额的租金。对于抛荒多年的土地,"点对点"协商解决,尽量做到全部流转。村“两委”积极引进农改项目,进一步完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协助承包方对“低产田”“抛荒田”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引导农户向承包方回购优质农产品,价格低于市场均价。协调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村民到承包方工作,为村民开启家门口就业“直通车”。

第三步:调整“一丘田”,求出最大“公约数”。

对全村农田进行精准测量、实地丈量,按实际面积签订承包协议。针对个别农户要求留口粮田自种或小规模种植的情况,由协调小组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布局,推行跨纽调田,调换到水畅、路通的散户集中耕作区,确保承包大户集中耕作不受任何影响,在散户与大户之间算出最大“公约数”。或者采取托管模式,即农户向村惠农中心支付一定托管费用,将育秧、种植、打药、收割等事项全部委托中心,所有农产品都返给农户,既满足了散户意愿,又有利于大户耕种,画出最好的“同心圆”。

“三驾马车”跑出改革创新加速度

成立石仑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设土地流转办公室、供销合作社、乡村振兴互助社“三驾马车”各司其职,协同发展。流转办“一马当先”抓牵头。土地流转办公室以服务“三农”、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为集中流转搭建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流转办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掌握全村各类土地的分布利用和农户流转意愿等“第一手”情况,建立数据库,打造信息网,引进产业大户订立合同,跟踪服务承包方、流转方,做到有章可循、有人办事、有平台负责、有土地流转。

供销社“鞍前马后”搞服务。与市供销联社对接,建立村级供销合作社,聘请专业人士管理和经营。为土地流转提供技术支持、农机服务等,引导科学种田,提高农田产量。负责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和销售,引导农户利用购物卡购买农产品,实现了声销“一条龙”。

image.png

互助社“万马奔腾”齐出力。互助社将所有乡友乡贤组织起来,将所有草根力量发动起来,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形成“千军万马”共襄振兴的新局面。互助社主导乡友为村庄发展献计献策,利用影响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在外乡贤牵线搭桥,引进有质量的项目和有能力的大户,确保土地流转不“塌场”。利用乡贤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四通八达的物流平台,采取产销合作新模式助农带货,把石仑山的稻米、莲藕等绿色食品送到京沪广深各地餐桌上。组织乡贤企业家做好劳务输出,帮助“失地”农民“洗脚上岸进城”走出去,解决后顾之忧。

“五大好处”激发社会各界正能量

“反租倒包”取得多重效益,得到了农户、种植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方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成为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动能。

集体经济有了“好收益”。一方面,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租金的基础上,每亩力口价50-200元承包给种植大户,平均每亩差价在60元左右,按当前流转的4700余亩农田计算,除去管理费用等,村集体年收入近20万元。另一方面,全村原有7台水利机埠,由于各散户不愿意上缴维护费、电费等,每年村集体经济组织需承担额外开支约七八万元。土地流转后按照合同约定遵循“谁受益、谁管理、谁维修、谁出资”的原则,机埠相关费用全部由承包大户等自理,为村上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image.png

农业提效有了“好办法”。以前,田块划分不规范,形状大小不一,有的面积过小,有的极为偏僻,不利于农业机械化作业;有的农田水量不足,土质不优,产量不高;有的常年无人种植和管理,导致抛荒严重。土地集中流转后,村集体经济组织率先对土地进行整治,达标后统一转包,一包五年,稳定流转。通过这种形式,将零散农田统一改造成大片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大面积推行农业机械化,做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格局,加速了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农户增收有了“好途径”。流转之前,有的农户自己耕种,因为农业设施不健全、种植技术不过关、财力支撑不到位等因素,收益甚微;有的农户经常被迫将田地低价租给大户种植,甚至因为缺乏劳动力干脆免费“赠送”。流转之后,由村上集中管理租赁,每户每亩给予200-300元的租金;农户腾出双手,有时间、有精力从事副业,相当于开辟了两个创收渠道,钱袋子“两头进水”。

耕地抛荒有了“好疗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土地流转负责人、组长、种粮主体三方共同对抛荒农田实地大量面积,明确整改办法,全部集中流转,基本上治好了“抛荒”这个“老毛病”。改造费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垫付,然后以改造田地的流转租金相抵扣。目前,全村已改造“抛荒田”198亩,荒废龙虾池改造成农田200余亩。根据地势地形和地块性质,改造好的“抛荒田”以优质稻种植为主,以蔬菜种植为辅,纳入整体流转范围。土地流转有了“好模式”。“反租倒包”整村土地流转,程序简单,流转率高,承包户只需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合同,无需和农户对接,省去了大量的、繁重的、复杂的琐事、烦心事。土地统一改造,推行规模化生产,承包户翻耕、抛插、防治、灌溉成本大幅降低,农药喷洒降幅达60%,收割成本降幅达42%,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量不断减少。

“五种活力”打造乡村振兴大引擎

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任务、复杂的工程,没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没有更多的改革红利,难以化宏伟蓝图为美好现实。从石仑山村的成功经验来看,乡村振兴离不开五大力量。

党建的力量。石仑山村的群众乐于把土地流转出来,大户敢于放心承包土地,关键的关键,就是该村有一个公信力高、领导力强的党总支,就是有一个带动作用大、治理能力强的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会发生很多无法预料的困难,只有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组织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个角落,不断加固党群“连心桥”不断务实基层基础,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大的力量支撑。

创新的力量。石仑山村敢于改革、善于创新,摸着“反租倒包”这块石头过河,冲开了旧机制,打破了老套路给集体经济带来不小收益,给人民群众带来不少好处。由此可见,改革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作为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乡村振兴没有经验可以照搬,没有“作业”可以照抄,只有破除机制弊端“犁新田”,只有突破利益藩篱“育新苗”,才能让各种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

市场的力量。石仑山村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将4700余亩农田推向市场,先后引进15个种粮大户、2个蔬菜种植大户,主动请社会资本“下乡进村”,激活了“三农一池春水”。因此,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乡村中,在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自由流动、合理优化,从而不断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精神的力量。石仑山村作为毛莫堂、毛友贤等革命烈士的家园故土,作为碧血丹心交相辉映的红色热土,历来就存有“勇于争先不服输、敢于奋斗不畏难、甘于奉献不怕苦”的崇高精神。面对村集体没有产业基础、没有固定收入、没有财力支撑的“难题”,石仑山村自觉传承这种“三不”红色基因,不“等米下锅”,不当“甩手掌柜”,自我加压,自扛重担敢于为数千亩流转土地承担市场风险和合同责任,用胆识和智慧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赚取近20万元的“年薪”,体现了“硬脊梁”和“铁肩膀”,体现了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实践证明,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将这种担当精神、红色基因融入每个段落,融进每行字里,融为每个标点符号。

土地的力量。土地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源。当前,无论是农业用地,还是农村宅基地,利用开发的效益不高,有的甚至进入“关机”模式、处于“冬眠”状态。而石仑山村创新土地流转办法,喊醒了“沉睡多年”的集体经济,多方增加了不少收入,各界获得了数重效益。因此,只要用好“土地”这把金钥匙,很多“三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经济发展就会走出困局,乡村振兴就会事半功倍。 

(中共汨罗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汨罗市乡村振兴局供稿)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