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一早,来自湖北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江豚保护志愿者叶雷凯、黄皓晨、江戈、陈广城,如约来到洞庭湖街河口码头,与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巡逻队员、洞庭湖协巡员江科明、范钦贵共同开展巡护洞庭湖、守护江豚任务。
9时,大伙乘坐巡护船从码头出发,向北航行。当日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但是湖面上的雾较大,能见度较低,给目视观察增加了不少难度,也给大家增添了几分担忧,茫茫的湖面上,能看到江豚的身影吗?
巡逻队员江科明专心致志地驾驶着船只,范钦贵一边观察湖面,一边做巡护记录。9时30分许,一群江豚在巡护船的左前方出现了,范钦贵高兴地告诉船上的豚迷,巡护船立即减速观察,一个4头的江豚群体频频出水,其中有一对母子豚,在雾中依稀可见,给长江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几分钟后,4头江豚消失在雾中。
雾渐渐散去,观察条件逐渐好转。9时50分许,小伙伴们又观察到江豚7头次。短时间内观察到不少长江江豚,大学生志愿者们之前的担忧彻底被打消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更大的惊喜在前方等着大家。
10时许,湖面上不断有小黑点出现。“前面可能有个不小的江豚群。”顺着叶雷凯手指的方向,大家目不转睛的盯着那片水域。“快看快看!”“那里那里!”“前面前面!”“右边右边……”江豚在不同方位出现,船上所有人指着湖面你一言我一语。
当船逐渐靠近时,江豚的出水画面愈发清晰,只见一群江豚在船周围劈波斩浪,此起彼伏,其中还有不少母子豚,小豚也不甘落后,紧紧地跟随母豚畅游。这群江豚中,距离船最近的不过50米,巡逻船瞬间被十几头江豚包围,志愿者黄皓晨惊喜地说:“我们这是扎进豚堆里了!”陈广城和叶雷凯的眼睛紧紧贴着相机的取景框。“咔咔咔!”快门声不断响起,一个又一个江豚出水的瞬间被捕捉下来。范钦贵、江科明也拿起手机,边拍照录像边感叹:“很久没有看到过如此壮观的场面了。”
半小时后,这群江豚才纷纷离去,大家目送着它们离开。江科明、范钦贵异口同声:“现在是上午,江豚在这片水域捕鱼,吃饱了,就往远处游了,明天它们还会出现在这片水域。”
大家看得有些“视觉疲劳”了,坐下来休息片刻,志愿者江戈好奇地问范钦贵:“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做江豚保护的?”范钦贵说:“2012年1月8日,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成立时,我就加入了协会,去年6月成为了洞庭湖协巡员,每天驾船在洞庭湖进行水上巡护,协助地方渔政开展执法行动,记录江豚活动信息,收集采砂、航运资料;及时发现、报告受伤江豚、非法捕捞等事件;同时宣教和劝阻其他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行为,为洞庭湖的精灵保驾护航。”
“这份工作累不累?后悔吗?”江戈继续问。“蛮辛苦的,风雨无阻,24小时待命,晚上经常还要下湖阻击非法捕鱼,与非法捕鱼者斗争时,有时还会受到非法捕鱼者的威胁,协会不少志愿者都受过伤、流过血,但是都不后悔。江豚要吃鱼,保护了洞庭湖的鱼类资源,也就留住了江豚。”江科明动情地说。
洞庭湖作为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之一,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结果显示,仅存80余头长江江豚,情况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保护工作的开展,洞庭湖江豚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
洞庭湖被誉为两湖人民的母亲湖,这意味着洞庭湖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的湖泊。曾经,洞庭湖拥有着我国特有的两种休戚与共的长江豚类,白鱀豚和江豚。在洞庭湖老渔民的印象里,白天成群结队的江豚和白鱀豚如赶集般经过城陵矶游向长江,傍晚又成群结队游回洞庭湖。然而,这美妙的生命旋律,已成绝唱。
返航时,一群白鹭贴着湖面飞过,后面是一望无际的湿地。春日的洞庭湖上,偶有来往的船只,长江春禁已开展一个月,禁渔期的洞庭湖一片汪洋,安静而祥和。而这片美丽风景的背后,是守望者们的日夜坚守和对这份微笑的承诺!
虽然我们再也无法目睹长江女神白鱀豚的风采,但同时我们又是幸运的,因为,长江江豚的微笑犹在……
(通讯员 叶雷凯 摄影 叶雷凯 陈广城 范钦贵)
岳阳要闻
- 谢卫江主持岳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十次集体(扩大)学习
-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虞公港公路疏运体系正式通车
- 岳阳3县市跻身全国县域旅游榜!
- 双向奔赴建功业!岳阳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
- 李挚到湘阴县开展“七一”走访慰问并为基层党支部讲党课
-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 开放岳阳拥抱世界
综合新闻
- 守护碧水蓝天,岳阳秸秆治理的“刚柔之道”
- 近期两次试飞圆满成功 岳阳迈入低空经济发展快车道
- 这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即将在岳阳举办
- 致敬榜样 凝聚“三农”力量 岳阳市农业农村局召开“七一”表彰大会
- 周末岳阳市仍有阵性降雨 6月30日后转晴热高温
文明机关
- 书香浸润基层!《独立思考·李时平文集》捐赠仪式在岳阳县举行
- 一群好人 满城春风!汨罗市营造崇德向善之风推进文明城市创建
- 用爱为生命续航 云溪26岁小伙捐献造血干细胞
- 书香浸润心灵 阅读伴我成长——云溪区2025年“书香云溪”全民阅读暨版权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
- 奋战100天·决胜旅发会 ⑪丨老人家门常开为哪般?老巷改造背后藏温情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