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省级贫困村的美丽蝶变——硚石社区老党员苏西生看家乡变化
发布时间:2019-12-19 11:03:3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谭鑫 张时澍

省级贫困村的美丽蝶变

——硚石社区老党员苏西生看家乡变化

1576724535978316.png

硚石社区老党员苏西生喜谈家乡新变化

从岳阳东站向北,沿着金凤桥路驱车不到十分钟,经026县道,就进入了金凤桥管理处硚石社区。硚石社区是2014年识别的省级贫困村,贫困户人数多,比例大。社区面积约5.7平方公里,辖12个居民小组,户籍人口1653人,常住人员900余人。

 “以前村里都是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对村民们出行和农产品的运输来说都很不方便。而且,以前村里总体比较落后,房屋陈旧、道路坑洼不平,还没路灯,就连像样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太阳组村民苏西生告诉记者。

转变发生在5年前。“从5年前,驻村扶贫工作队入驻起,村里就渐渐发展起来。”苏西生是金凤桥管理处硚石社区太阳组一名普通的老党员,今年73岁的他18岁就当上了组长,后来又担任过村长。看着旧日的省级贫困村一步步蜕变成今日的美丽社区,苏西生说,这都是精准扶贫的功劳。

在苏西生的记忆里,最开始是村里多了很多走村串户的调查人员。他们拿着本子拿着笔,上门入户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情况,“嗲嗲你家里有几个人?自己一个人住吗?”“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实际困难?”,调查队员一边问一边记,受访群众一边答一边心不在焉,大概觉得又是一次例常的走访调研,并没有多放在心上。但出乎他们意料的,这次调查队员们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简单走访询问过后就离开,而是驻扎在了村里。“各家各户去走访,调查情况,和村民一起聊天、干活,有的队员甚至一年到头都住在村里,真的是在下大力气帮助我们脱贫。”正是在驻村扶贫工作小组“吃在农户家、歇在农户家” “不顾小家为大家”工作劲头的带领下,硚石社区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对主干道进行扩宽和硬底化,以前坑洼狭窄的泥巴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实现通村及村内主要巷道道路硬底化率100%。“道路通,门路才广,尤其是岳阳东站和G353三荷机场快速通道的修建,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不管是上街还是出行都便利多了。”道路两侧竖起了成排的路灯,平均每两户门前就有一盏路灯。“以前没有路灯的时候,早上孩子们上学都得抹黑赶路,现在每天晚上六点到十点,早上五点到六点,路灯准时亮起,不管是小孩上学赶早,还是老人晚饭后散步,以前‘天晚就回家、摸黑路难行’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连社会治安都好多了!”

由于地广人稀,地势不平衡,喝水一直是困恼硚石社区居民的大问题。为解决社区安全饮水问题,扶贫队和施工单位通过实地走访,摸清地形地势,制定合理施工方案,投入资金400多万,建设自来水工程。人心齐、泰山移,扶贫队伍带领村民挖沟渠、埋管道,对加压泵站进行改建巩固,2017年底,家家户户终于通上了自来水,社区居民喝上了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各组组长走家入户进行政策宣讲,大力推动门前“三包”,与居民签署承诺书,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各项要求;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全民出动清理村道两旁、房前屋后、沟渠垃圾,清除杂草,营造全民参与环境整治的氛围。“现在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公路、水塘没有一点垃圾,整个社容社貌焕然一新,走出去,空气清新,心情舒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是最有效、管长远的扶贫方式。立足地广人稀实际,硚石社区因地制宜引入山地油茶,实行“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循环经济。2015年,该社区利用集体闲置荒山700亩,成立富而康专业合作社,建成了硚石社区产业扶贫基地,积极吸收全村贫困户入社,并通过电商平台打开销路,解决村中居民的就业问题。同时,整合各类扶贫项目资金,帮助当地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由合作社每年给贫困户发放分红资金,截至目前,共计向贫困户发放分红资金20多万元。农村经济旺起来,贫困户的腰包才能鼓起来。“我们已经摘掉了穷帽,今后的生活,相信会越来越好!”加入了富而康专业合作社的硚石社区二房组贫困户徐乐平,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脱贫找准了路子,发展便迈开了步子。在扶贫工作队的带领下,路通了、灯亮了、环境变好了、村民富裕了,2017年,硚石村终于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顺利脱贫出列。今天的硚石社区,村道整洁,竹林婆娑,屋宇错落有致,空气清新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景象。“这一切都得益于精准扶贫,没有区、处领导的政策扶持和指导,没有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没有村支两委领导班子的齐心协力谋发展,我们硚石社区就不会有今天的美丽蝶变!”看着社区环境一天天变好变美,苏西生老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通讯员 鑫 张时澍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