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城陵矶新港区

>

正文
港为城用——城陵矶港史话之二
发布时间:2022-05-29 14:03:34   来源:岳阳日报  作者:李望生

港为城用

——城陵矶港史话之二

港为城用——城陵矶港史话之二

李望生

“城”,《说文解字》释为:“以盛民也。”可从岳阳市区筑城史看,岳阳市区内的城最早是用来盛军的。岳阳市区最早筑城,当在春秋战国时期。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麋子有东西二城。”《明一统志》载:“麋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府东三十里,相传古麋子国,有东西二城。”曾朝佑《楚地今名考》说:“麋,杜注,楚地。按今岳州府巴陵县有麋城。”何光岳《楚灭国考》说:“麋国是一个产生于夏代的古老方国,系祝融氏吴回之孙季连的一支后裔,与荆楚同祖。在商周时代,国势强盛,曾参加周武王的盟军,灭了商朝,后来又威胁过荆楚,到春秋时为楚国所灭。”楚灭麋子国后,将其遗民迁于岳阳,何光岳又说:“由此可知,在岳阳地方,有东西二个麋城,其间相隔三十里,其中东麋城在梅子市,为麋子国遗民所居,西麋城为今岳阳楼附近,濒临洞庭湖口,控扼交通要道……便筑起西麋城,任命王族王孙由于驻兵以监视麋民的行动,防止他们再次反抗。”

港为城用——城陵矶港史话之二

陈湘源不这么看,他根据出土文物考察后认为:“1986年文物普查中,终于在这些与麋相通的地名较多的地方,微水上游的游港河附近,发现了龙湾乡莲塘村凤形嘴山东周墓葬群。这一发现,初步揭开了麋子国城的神秘面纱。据曾参加文物普查和发掘的郭胜斌先生研究认为:游港河畔的城址和墓葬极有可能是麋子国遗民活动的地方……就诸史籍所述方位看,此城应为麋子国城或即其东城。”他又说:“那么西城又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认为巴陵古城即麋子国西城的延续。但是,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考察,都无法证实……如果说确有监视麋人的西城,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推断,则城陵矶的可能性较大。”愚认为,多种文献绝不会空穴来风,东西麋城的存在似乎不可怀疑,至于具体位置,确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但从我手头的资料上看,西麋城在城陵矶的推断还是比较科学的。

港为城用——城陵矶港史话之二

巴陵(岳阳)古城始于东汉末年,这怕已是不争的事了。《水经注》载:江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水经注》说得十分清楚,巴陵古城,“本吴之巴丘邸阁也。”邓建龙认为,巴丘邸阁为汉伏波将军马援所建,“(公元)49年,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军4万南征‘五陵蛮’,屯军下隽,筑巴丘邸阁(在今岳阳楼一带),取水道进军沅陵。”陈湘源认为:“‘吴之巴丘邸阁’乃周瑜所建。”《三国志·吴志》载:“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后周瑜病逝巴丘,吴王孙权命鲁肃率众万人镇守巴丘,防荆州兵,清《嘉庆巴陵县志》载:“三国吴使鲁肃城巴丘。《水经注》巴丘有吴之邸阁城,《丙寅郡志》谓即今之郡城。然考三国志,吴实筑二城,邸阁城以屯粮,巴丘城以屯兵。巴丘并非即邸阁城。”综上所述,愚以为,巴丘邸阁当为周瑜所建,巴丘城为鲁肃所筑,一在岳阳楼一带,一在天岳山一带。“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灭吴,分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县治设巴丘城,由于有了县一级行政管理机构,岳阳才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城市。”只是当时的“城郭殊隘迫,所容不过数万人,而官舍民居皆在其内”(见《岳阳风土记》)。

港为城用——城陵矶港史话之二

由此可知,巴陵(岳阳)古城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了一座消费城市:屯兵是目的,平时却是消费。消费的对象是物资:生活物资与军需物资。这些物资的来源有二:一为本地产,一为舶来品。本地产的主要是渔、农作物,舶来品则是除本地出产外的所有生活必需物资与军需物资。后者从某些资料上看,应为主体,而这个“主体”的来源全在吴地,主要靠运输。就当时巴陵古城的地形看,三面环水,一面临陆,临陆处为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便利者,唯水运也,且水运向为吴人之所长者。自吴地入巴陵古城,城陵矶是必经之地。城陵矶城起于巴陵古城之前(商古彭城),虽随了巴陵古城的建成,湘北政治文化中心定位于巴陵古城,但城陵矶的历史与地理条件确定了它不仅是巴陵古城的前哨地(荊洲军出荆江必攻城陵矶,城陵矶失,则巴陵古城必不攻自破),且是巴陵古城的“外港”,或是生活物资与军需物资的屯集地,我甚至认为,自巴陵古城建成后,“巴邱邸阁”的责任就转移到了城陵矶,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此处就不展开了。

港为城用——城陵矶港史话之二

有一个值得地方历史学者关注的故事,说的是明末著名诗人王启茂的一次城陵矶之行。王启茂,湖北省石首人,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崇祯年间,时人称其“闲雅淹博,有古名士风”,是明末著名的“公安派”人物之一,曾游学于吴、闽间,为汤显祖入室弟子,主要著作有:《南窗老人集》《湘烟集》《洞庭晚望》等十多种。由于空间距离短,王启茂曾多次往返湖湘一带,可我们说的他这次来城陵矶,显然是冲着一个人来的,这个人的名字叫虞翻。资料显示: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三国时期名士,东吴著名学者,擅使长矛,精通《易经》,兼通医术,可谓文武双全,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虞翻不仅在座,且是较早出场的人物。虞翻不仅是个学者,且是东吴孙策、孙权兄弟的重要谋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欲取荆州,先称病以慢关羽,并以虞翻通医术求其随军,后虞翻献计取公安,助吕蒙完成了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之功。

虞翻随军时,大部分时间可能就住在城陵矶。王启茂这次来城陵矶,就是来寻虞翻故居的。王启茂是个学者,他是不会乱打诳语的。显然,王启茂不虚此行,他不仅找到了虞翻的故居,而且留下了一首诗以记此行,诗名就是“城陵矶访虞逸人故居”,诗云:“何处无风雅?虞翻昔在斯。生前混屠钓,死后少妻儿。过客寻遗宅,居人记旧诗。碧沙黄叶岸,佇意苦吟时。”至于虞翻当时在城陵矶是否“混屠钓”,死后是否“少妻儿”,还有待进一步考订,可以当时虞翻的身份,他不可能会是一个人住在城陵矶。《三国演义》有段精彩描述,说的是虞翻欲取公安,“权(孙权)大喜,遂令虞翻领五百军,径奔公安来。”孙权可给他五百军取公安,吕蒙不可能亏了他请来的谋士。虞翻居住城陵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鲁肃筑巴陵古城后,鉴于当时的巴陵古城过于狭小,盛军盛民后难有更多的地方贮备物资,且按当时驻军规模看,所需物资当不在少数,驻军定会将所备物资分散贮存,城陵矶不但古之有城(商之大彭故城,或西麋城),且地处隘口,与古城互为犄角,驻军不可能不引起重视。因而可以推断,当时的城陵矶至少成为了巴陵古城的拱卫门户和物资起运贮备港口。

(本报照片均为资料图片)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