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城陵矶新港区

>

正文
城陵矶与城陵山——城陵矶港史话三
发布时间:2022-07-12 21:31:0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望生

1657632596172007.png

李望生

1899年以前,以镇中心偏北的董家巷为界,城陵矶被一分为二,北属临湘县,南归巴陵县。正因分属两县,在地名称呼上也就各有则重。都以光绪县志为例,《临湘县志》载:城陵矶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合流于此,乃一郡水口山也。《水经注》江岸有彭城山即此。《巴陵县志》来得比较直白简单:城陵矶在县东北十五里,接临湘界。然后抄了一段《水经注》,却在其卷六“與地志”中留下了三个字:城陵山,并抄录了不少明、清两朝诗人写城陵矶的诗词。一重“矶”,一重“山”,窃以为,在本位也。

城陵矶

古城陵矶地理,以城陵山为柱,山脚为并不规则的两个背向月牙形港湾,两个月牙相接处,实为城陵山延伸,三面环水,陡壁峭立,左洞庭,右长江,直面三江口,此乃位于长江三矶之首、有长江第一矶之称的城陵矶了。前人之述备矣,我就不多说了。

城陵矶属临湘县,当时有首民谣唱城陵矶:好个临湘县,江水团团溅。左有盐灯高挂起,右有莲花朵朵现。这里的“临湘县”就是指的城陵矶。城陵矶上的盐灯岭在有的地图上写成了“燃灯岭”,这里有个历史渊源。盐灯岭的得名与港口有关。自巴陵建城以降,驻军与市民的消费物资大多靠航运得来,这在上篇中已详叙,这里主要讲淮盐入湘。湘人吃盐,自有商贸以来,来源大致有二,一为川盐,又称井盐;一为淮盐,又称海盐。湘北一带吃盐,大多来自海上,特别是巴陵建城以降,淮盐成了古城的主要来源,这一来政治所属,二也是习惯使然。淮盐来自下游,下游在明朝之前,河床不稳,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民谚是最好的证明。河床不稳,航道肯定亦是不定,惟江南的几个矶头峭立,为这一带的航道做了些个航标。城陵矶为这一带最大、最高石矶,航标之责岂能旁贷?据传,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在城陵矶矶头山上竖杆,白天挂风旗,晚上点风灯,以给过往船舶告知风向,指点航向,所以,该处便有了燃灯岭之说。树杆燃灯终非长策,淮盐运输量加大后,盐商便牵头募集资金,大约于宋明之间,在此地建起了一座空心七层砖塔,白天做航标,晚上点航灯,因为盐商牵头所建,所以,后人将燃灯岭改呼为盐灯岭了。

“右有莲花朵朵现”,指的是城陵矶北面的莲花塘。明朝户部尚书韩士英有咏莲花塘诗曰:“短壑藏舟浅系沙,柳边茅舍几人家。半江帆影随风上,隔岸云容带雨斜。前路有湖团草色,古塘无水种莲花。一官如此空羁绊,何处堪乘海上槎?”韩诗不仅证明了当时城陵矶下的航运繁忙,亦点明了莲花塘为“古塘”,至于说“无水”,则是明朝时莲花塘已淤塞成涨水时成湖,水落时成塘了。其实,莲花塘在古时还真是一个泊船的港湾,临湘县志说:俗呼为“侯景港”。《城陵矶港史》(主编李望生 黄绍钦 1991年1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载: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公元551年),河南王侯景反,大都督王僧辩帅诸将东击侯景,军次巴陵,景军泊舟城陵矶莲花塘,又被平北将军胡僧祐潜兵夹击,景焚营溃遁。侯景虽败,但后人竟呼“莲花塘”为“侯景港”或“侯景泊舟处”。这是正史,民间故事是这么说的:说是侯景夜泊莲花塘,插竹竿于船头以固定船泊,晨起,发现竹竿上竟开出了一朵朵的莲花。侯景大喜,以为找到了风水宝地,要将其母迁葬于此地,后因兵败未果。还是民间故事来得有力,莲花塘之名直传今天。

城陵山

城陵山属巴陵县。我手头有一本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王国维校的《水经注》,书中关于城陵山是这么说的:夏浦俗谓之西江口,又东迳忌置山南,山东即隐口浦矣。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江之南畔,名黄金濑,濑东有黄金浦良父口,夏浦也。又东迳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故水受其名,即玉润水,出巴丘县东玉山玉溪,北流注入江。这是全文,连标点符号也是原文。据此节文字描述,至少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城陵山上确有一座故城;二是这里有个地名叫“彭城”!至于其他,似乎不在此文讨论之中,其实我在其他文字中也有过讨论。在这里我不想讨论故城是否就是彭城,其实《临湘县志》说得很清楚:商之大彭故城在城陵矶。邓建龙来得非常直接,他在其《千年古城——城陵矶》一文中说:其实城陵矶地名就是城池、丘陵、石矶三种地理名词与地形地貌特征的合称。城即大彭古城,陵即古城所在的山,矶即三面临水的岩石结构丘陵。我认为,邓建龙的这个说法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我想说的是,这座“故城”的具体位置就在城陵山山腰,靠山临水,环抱古港,鸟瞰洞庭,挽扼长江,城之规模虽然不大,却是湘北地区最早出现的城池,而且,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这座“故城”就是当时湘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只是这个中心随了巴丘城的建立而南迁至了后来的巴陵城?这是否正是前人修志为什么重山的隐衷?

1657632630904910.png

三江口

说到城陵矶城陵山,不可能不说三江口。《临湘县志》载:(三江口)在郡城下,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皆会于此,亦名三江口。《巴陵县志》载:荆江口,《一统志》在县北洞庭水入江处也,亦名西江口,又名三江口。《水经注》巴陵西对长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三水所汇,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元和志》巴陵城对三江口,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通鉴注》大江自蜀东流入荆州界,谓之荆江,荆江口即洞庭之水与大江之水会处。《方與纪要》荆江口在岳州府城西北十五里,大江东入岳州府界,至城陵矶,而洞庭之水汇入大江,水势益盛,谓之荆江口。《水经注》载:(卷三十五)(江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凡此诸水,皆注入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也。湘水从南来注之。江水右会湘水,所谓江水会者也。(卷三十七)(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卷三十八)(湘水)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於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岗岭,滨岨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分湘浦,北届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夾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我是不厌其烦,将手头资料抄录于此,是因为曾有不少朋友问我三江口指哪三江,如按现今官方解释:荆江、洞庭(湘江)、杨子江是最直白简单的。须知古时九派横流,河床不稳,三江口也是在不断改变地方,所会之水也会有别,岷江、澧江、湘江之说,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那已成为了历史。无论谓之三江口、荆江口、江会,都只是一个地名,而我却最喜那句:洞庭之水汇入大江,水势益盛,这怕才是大势也。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