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管理区打出秸秆综合利用“组合拳” 科学治理秸秆生金
2025-07-13 19:08:21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智慧 李婷

盛夏时节,汨罗江畔的屈原管理区迎来早稻收割高峰。广袤田野间,数十台联合收割机轰鸣作业,金色稻穗归仓的同时,打捆机同步将秸秆压缩成方整草块。这些昔日焚烧污染空气的“生态包袱”,如今正通过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华丽转身——干草捆运往时瑞来公司的饲料生产线,鲜草块则进入金浪农牧的青贮池,最终转化为牛羊的优质口粮。这幅“稻秸离田、变废为宝”的生动图景,正是该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缩影。

四级联动:织密全域治理责任网

面对年近6万吨的水稻秸秆处理压力,屈原管理区创新构建起立体化治理体系。在区级层面,由党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双挂帅的工作专班统筹制定《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将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同步部署;在乡镇层级,建立由书记镇长双牵头、多部门联动的执行机制;村级党组织则组织党员干部实施联户包保。这套“区—乡—村—户”四级责任链,通过人员打桩定位实现网格化精细管理,确保每块稻田都有责任人。

此外,政策宣传同样呈现多维渗透。“村村响”播放与手机短信同步推送,1万份“明白卡”明确标注禁烧区域与法律责任,“倡议书”则通过纸质件与微信公众号直达农户。更创新的是屋场恳谈会——乡村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堂,将专业政策转化为方言土话。三和村种粮大户徐国伟在会后感慨;“以前只知烧秸秆违法,现在才懂每吨秸秆能换150元真金白银!”

科技赋能:金浪农牧引领产业变革

在金浪智慧农牧有限公司的操作室内,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一代鲜稻秸青贮发酵设备,让秸秆在最佳状态下实现质的转化。技术总监龙谷良介绍,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的“鲜稻秸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破解了南方多雨地区秸秆利用难题。

在养殖区,200多头滨湖水牛正享用着特制的秸秆饲料。这些散发着清香的饲料,是由早稻秸秆经破碎、发酵等工序制成。“粗蛋白含量达8.2%,完全满足牲畜营养需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企业以200元/吨收购鲜稻秸秆,加工后每吨饲料价值400元,而农户每亩可增收100余元。

更令人瞩目的是金浪农牧与岳阳市农业科学院联合研发并委托江苏沃得农机公司制造的青贮收割机。这台智能装备实现“收割—粉碎—装车”一体化作业,单台日处理能力达50亩。公司已投入3000万元建成两条生产线,年消耗秸秆3万吨,带动周边约9万亩稻田实现秸秆全量利用。

多元利用:小秸秆实现“七十二变”

鸿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探索高温草菇栽培,合作社负责人朱运伍介绍,通过与重庆企业合作建设的食用菌项目,可带动全区设施大棚再利用,每年预计可消耗秸秆2000吨,产出草菇、羊肚菌等高档食用菌。

时瑞来公司的饲料加工车间同样忙碌。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将干稻草加工成黄储饲料。“预计每年可消化干稻草3万吨,相当于9万亩水稻的秸秆产生量。”公司负责人谢辉表示,去年试生产的稻秸源饲料已经销往湘鄂赣多地养殖场。

更富想象力的是屈原管理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柏诺锋公司投资秸秆制曲项目。稻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可以变身为酿酒原料和治沙材料。“目前我们已签订了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最大可收集酒曲用草15万吨。”项目负责人透露。该区以“科学还田、多元转化”为核心,科学推进秸秆“还田+离田”,已形成秸秆“五化”;利用格局,除了全量消纳本区稻秸外,还可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

政策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区里打出“组合拳”,通过政策激励,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保障。出台《奖补方案》,明确粉碎还田每亩补3元,离田利用每吨补50元;对违规焚烧实行“黑名单”制度。2024年区财政投入3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上亿元。

“现在秸秆成了香饽饽。”徐国伟笑着说,他家50亩稻田的秸秆被企业包销,加上政府补贴,每亩多赚近120元。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89%,带动农户增收1000余万元,减少化肥使用量300吨。

从还田肥土到青贮饲料,从菌菇基料到酿酒原料,一根秸秆在屈原管理区演绎着“七十二变”的奇迹。随着投资4亿元的食用菌基地和制曲项目加速落地,这条绿色产业链年产值有望突破亿元。行走在稻浪翻滚的田野,收割机扬起的已不再是呛人的烟尘,而是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希望之光。

(陈智慧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