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扎实推进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湖南日报评论员
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和2011年国家设立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比,涉及市州更多、覆盖范围更广。与此相对应,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把示范区建成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示范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
站在新起点,怎样再出发?肩负国家赋予湖南的新使命、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高地,不是简单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必须紧扣《总体方案》明确的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把示范区建设的方向弄清楚、想明白、定精准,加快开放强省建设步伐,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地,重在突出产业承接重点,释放更强增长动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省坚持“一带一部”战略定位,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力以赴抓产业、兴产业、强产业,从装备制造业“星光璀璨”,到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硕果摇枝”;从制造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到全面打造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特别是湘南湘西地区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当前,如何把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发展的“新能量”?一方面,要聚焦重点行业,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强化既有优势、壮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要瞄准前沿领域,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中高端消费、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建设高地,要在优化产业承接布局,开拓更好发展前景。承接产业转移,先发地区要有新作为,后发地区也不是旁观者,每个市州的价值都独一无二,每个地区的发展都可独辟蹊径。示范区涵盖的湘南湘西各市州在产业上都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各地应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开动脑筋、善于借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从中找到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和主攻点。比如,装备制造、有色精深加工、资源化工等重化工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郴州、衡阳转移,生物医药、纺织轻工、优势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向永州、邵阳、怀化、湘西州倾斜,现代物流、高端制造业生产加工环节、制造业龙头企业向交通沿线城市和县域特色园区布局。与此同时,各地应依托龙头企业和资源优势,瞄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从而更好地建链、补链、强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不仅要把企业引进来,而且要将产业“链起来”。
建设高地,贵在推进产业创新升级,谋求更佳质量效益。产业转移和技术外溢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承接产业转移绝不只是简单的企业搬迁和产业复制,而是产业链的再造与升级。按部就班接收别人不要的产业,只会永远跟在人家后面,陷入“引进落后淘汰再引进”的后发困境。要做到在发展中承接、在承接中提升,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弥补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级差,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强与沿海地区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对接,着力打造成本“洼地”、服务“高地”和融合“舞台”。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示范区获批,对于地处“一带一部”的湖南来说,既是好势头,更需好劲头。我们要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为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开放体系完善、区域协同联动、行政服务高效、示范效应明显的承接产业新格局和支撑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