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之美扎根我们的心田
——“树立正确的美丑观”系列评论之一
作者:关铭闻
什么是美?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但在当下,这似乎又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过度包装的“美人”;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多流水线生产的“网红脸”。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美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美、向往美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追偏了、求过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就关系到,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一
树立什么样的美丑观,既是一个美学课题,许多学者正为之不懈努力;也是一个社会话题,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用某种审美观来观照生活中的人与事、言与行。
人类的审美意识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自然界的色彩、形象、特征,如壮美、磅礴、斑斓、清秀、纯净等,都能使人产生美的享受。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促使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外在形象,给人以美感。
什么样的形象才给人以美感?就外在而言,如果说一个人美,首先是健康最美。
在奥运会、全运会赛场上,运动健儿们展现的力量之美、速度之美、青春之美,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苏炳添的矫健、吕小军的壮硕、马龙的凌厉、张雨霏的敏捷、全红婵的灵动、巩立姣的强健、赛艇姑娘们的小麦色皮肤……奥运赛场上,运动员所展现出的健康风采,在网上受到热捧。正在举办的全运会上,运动员敢于超越、奋勇争先,所展现出的追求卓越、拼搏进取精神,无不令人感佩赞赏。
“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成为微博热议话题。网友感叹,奥运健儿们撕掉了很多“贴满了标签的审美观”,那些90后、00后女运动员虽然贴不上“冷白皮、baby肌、直角肩、A4腰、超模腿”的标签,“但她们才是极美的。皮肤不够美白也好,身躯健实有力也好,眼神深沉内敛也好,动作杀伐凌厉也好,那都是经历过难以想象的艰苦磨砺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之美”。
从中可以看出,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成功不仅在于奖牌,还在于他们用健康、自然的青春形象,刷新了时下不少人的审美观,破除了某些人的“身材焦虑”“容貌焦虑”,激励更多人追求健康之美、自然之美。
二
儒家典籍《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说明,古人很尊重自己的身体,从不会轻易用人为手段加以处置、改造。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不能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约束今人,但对自己身体起码的尊重还是应该有的。
我们强调对自己身体应有起码的尊重,是反对那些非理性的整容诉求,通过过度的整容手段,刻意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把自己整得“更好看”,或者整得像某个明星,甚至“连父母都认不出来了”。
很多盲目整容源自“容貌焦虑”。有不少网友表示,一些平台和节目正在搞乱人们的美丑观,让人对自己不自信,产生不同程度的“容貌焦虑”。
一些综艺节目热衷于议论明星艺人整容,真真假假,众说纷纭,不仅影响文娱行业生态,也容易误导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趋向。
打开某些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仿佛进入了满是俊男美女的“花花世界”。在滤镜、调色、磨皮、去皱、瘦脸等美容魔术的作用下,本来看着亲切可人的“邻家小妹”,立即长出一张标准化的“网红脸”。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颜值审美日益趋同,“容貌焦虑”愈发普遍。
“容貌焦虑”引发盲目跟风整形,特别是部分青少年尚在成长发育,更易入坑医美整形,不仅助长审美扭曲,还常常导致人财两空的惨剧。媒体有关报道屡见不鲜:某未成年人在一家美容机构做了双眼皮切开术,术后出现眼睑下垂、睁眼困难等并发症;一位女孩从13岁就开始整容,前后整容上百次、花费将近400万元,把自己整成面无表情的“芭比娃娃”;某女网红本有着美丽脸庞、纤纤细腰,但仍嫌不够美丽,要做吸脂填充术,最终倒在了“减肥”手术台上。还有很多这样“要美”变“要命”的案例,令人唏嘘不已。
曾经有段时间,“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A4腰”等以过度消瘦为美的畸形标准相继爆红网络,明星、网红等纷纷借此大秀身材,引发部分网友狂热追捧。一些医美行业机构的误导,也是助长病态瘦身、助推盲目整形的重要因素。
一些不良商家大做整容广告,在大街上发传单,在商场、社区楼宇屏播海报,在App、电视剧、短视频中搞植入,鼓吹“做不了学霸做校花”“变美要趁早,莫等红颜老”“让大学新同学对你一见钟情就一招”等,蛊惑青少年上套;打着“1元医美”“微贷美容”等旗号,以营销噱头引人入坑。
文娱圈子盲目整容现象尤甚,有的人把整容作为跻身文娱圈的“入门卡”,把自己整成“娘炮”形、“耽美”态、“妖精”相。大多数观众对这些“整容脸”很反感、不买账,批评“表情跟表演不配套”“笑脸与笑声不配合”,扭捏作态、令人作呕。
人们对这种盲目整容现象批评之余,更多的是担忧。
近期,有关部门已就整治医疗美容广告出台“十条”措施征求社会意见,首条即剑指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制造“容貌焦虑”的行为。比如,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作不当关联,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积极评价因素作不当关联。
社会各界对此表示欢迎,并期待尽快付诸实施。
三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才是大自然的本来面貌。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的就是事物的差异性。万物的多样造就了大千世界错落有致、丰富多样的美。
《淮南子》有言:“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健康之美、自然之美,也是个性之美、差异之美。
只要是健康的、自然的,就一定是美的。正如庄子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每个人都不必对照某一种流行的“美容模子”,自怨自叹、迷失自我,更不必趋之若鹜,甘愿掏钱“挨刀子”。
健康之美、自然之美,是内外兼修之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没有内在美做支撑,外在美徒有其表。美丽的容颜虽好,美丽的心灵更为可贵。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健康的、自然的美,展示的是本来的样子、本色的风采、本真的风范,是最让人感到心动的、舒服的,产生审美愉悦。
最近的热播剧《理想之城》,展示关闭美颜滤镜后的职场浮世绘,女主角裸妆出演,虽然没有刻意美化,但丝毫不影响角色自身的光彩。
相比之下,一些青春偶像剧,角色不论男女,都必经高光滤镜、磨皮美颜,通过浓妆艳抹遮瑕、扮嫩,使人物面目失真,形象缺乏现实根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耽改”之风、“娘炮”形象,也都与浓妆艳抹、美颜美化包装分不开。这些也是近年来观众诟病颇多的“槽点”。
令人忧心的是,浓妆艳抹之风也在向校园蔓延,不少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过分痴迷于化妆。一些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着奇服、化浓妆,与年龄身份极度不符。某地中学老师拎着水桶在校园门口给化妆的学生“卸妆”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引起热议。
清代龚自珍《病梅馆记》记述时人赏梅只以“曲、欹、疏”为美,“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他对此甚为痛心,并一次性购买“病梅”三百盆,“泣之三日,乃誓疗之”。龚自珍倡导和推崇健康美、自然美,至今对我们仍有深刻启迪。
四
培育健康之美,需要健康良好的社会审美土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为之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是对定义美的深刻诠释,是对培养美的殷殷嘱托,是对传承美的深情期许。我们应该谨记而行之。
父母是最早为孩子系扣子的人。健康的审美观就是孩子人生重要的一粒扣子,关系他们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走好人生之路。广大家长应以良好的家风家教,影响和塑造青少年的健康审美观。
学校是青少年美育的主课堂,要站在“塑造什么样的未来人”的高度,重视和抓好美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帮助他们弄懂什么是美、如何欣赏美、怎样追求美,使崇尚健康之美、自然之美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
文娱行业是社会审美的参照系、风向标,广大从业人员要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美丑观念,推崇高尚、健康的审美追求,自觉摒弃不良审美趣味,以德艺双馨为青少年树个标杆。
一切媒介平台,一切文艺载体,都要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做健康审美理念的传播者、健康审美形象的塑造者、全社会健康审美风气的践行者。
如此,我们相信,在通往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征程上奔跑着的,都是健康、阳光、昂扬的身影。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4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