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找准“抓手”
——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之三
湖南日报评论员
“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落实到工作层面就是要突出‘三个着力’‘四大体系’‘五大基地’这个抓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了湖南今后的着力点、使劲处。
“发令枪”响起,“路线图”铺开,然而,对于千头万绪的地方发展而言,这几个“抓手”虽是制胜“锦囊”,但不意味着每个县市州都能用得上。这就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从中找准自己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精准发力,实现精明增长。
因地制宜,意味着挖潜力、增优势、筑造“高地”。当前,打造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株潭更具有可能,更接近成功。为什么这么说?长株潭地区集聚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一大批在全国、全球都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产业。长株潭地区高校云集,能够为这两个基地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这里又有大批创新企业,能够把这些创新资源迅速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此外,长株潭还有生态环境、子女教育、房价适中等多层优势。有了这么多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完全有底气、有信心将长株潭地区筑造成创新开放“高地”。
“抓手”不是空洞的口号,目标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比如,我省“电视湘军”领跑全国,“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脱颖而出,报业湘军蜚声业界,互联网湘军来势迅猛,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湖南文化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文化创意基地的底气所在。哪个地方有特色就优先发展哪个,谁有特色就优先发展谁。
因地制宜,意味着补短板、解难题、打造“亮点”。湖南农业“大而不强”,党代会提出,要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这一“抓手”找准了靶向治疗的突破口。
“精细农业”是对比“粗放农业”而来。纵观国际国内,特别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都是走的精细农业路子。湖南农产品“大路货”、“原字号”居多,依靠大肥、大药、大水换来数量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倒逼湖南必须走精细农业之路。
在农业区域布局上,湖南已形成以商品粮为重点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精品农业为重点的长株潭都市农业区,以温光优势农业为重点的湘南特色农业区,以武陵山、雪峰山独特资源保护与利用为重点的大湘西旅游休闲农业区四大板块。未来这些地方发展精细农业,不仅在观念上要转变,农业的标准化、管理的科学化都应更进一步。
因地制宜,还意味着吃透情况,从自己的长处、特色出发,不搞整齐划一,更不能抓满天麻雀。党代会提出打造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这里不得不说到全国正大力推进的“特色旅游小镇”建设。当前,我省一大批功能集中、产业兴起、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茁壮成长,如望城的靖港镇、宁乡的灰汤镇、浏阳的大瑶镇、湘潭的花石镇、宜章的梅田镇。这些集聚发展的典范,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色小镇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该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在旅游产业链里占据独特地位。
“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只要设计上精准细化,行动上应势而为,何愁找不准“抓手”,何愁不能精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