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盼夜盼,67岁的何奶奶盼来了孩子们的暑假,原本这个时候,她的孙子会来她这里度过,但这次,9岁的孙子却闹别扭,就是不肯来何奶奶家。原来,孙子竟是因为奶奶家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实在是“太无聊了”,何奶奶对此很伤心费解,自己会讲故事会唱歌还做得一手美食,到底输在了哪里?(8月2日 《都市热报》)
翘首以盼的奶奶,不愿返乡的小孙子,原因仅仅是奶奶家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当WiFi和手机游戏打败了奶奶珍藏的故事和小曲,何奶奶的伤心也同样向外界传递着一种无奈。无WiFi不返乡,何以成为一种抹不去的乡愁,更需要从中反思以寻求化解之道。
在何奶奶接小孙子返乡时,小孙子正吹着空调抱着手机打游戏,这或许正是小孙子生活的常态。物质富裕的生活,使空调和手机正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不少家长把看护孩子的责任推给手机、ipad等身上,大人自己也抱着手机刷微信、看视频、读小说。大人如此,鉴别能力、控制能力更差的小孩,自然理所当然的认为用手机玩游戏是个人成长的必然组成部分。如果没有WiFi,就很无聊,也成为小孙子的情感所在。
而另一方面,何奶奶熟悉的故事,或者可以陪小孙子看电视,都在这场对决中败下阵来。一来何奶奶的故事已经讲了N遍了,不再足够新颖,很难具有吸引力了。二来,看电视在互动性上显然与手机游戏不具有可比性。从这两点来看,小孙子不愿意去奶奶家或许有些可以理解的因素,也是奶奶或者爸爸应该认真反思的地方。
从严防孩子迷恋电视,到警惕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而不能自拔,正经历着这种焦虑的,不仅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不少家长对此更是头痛不已,但又无化解之道,至少没有主动尝试去化解。
技术战胜情感,故事惨败于游戏,这种技术流的胜利,已经成为乡愁的推动力。逢年过节,返乡的成人们,即便聚在一起,亲友们也多是各自抱着手机互不理睬。之前,有不同的公益组织开展暂时不用手机、不刷微信的实验,有的志愿者不能完成实验,有的即便坚持实验,但使用手机时间并未相应减少。由此反思,让孩子们从手机中摆脱出来,显然更需要家长先从手机中解放出来,避免“手机保姆”的形影相随。
现在,农村也已进入网络时代。像何奶奶不装WiFi的家庭将日益减少。但即便是何奶奶家装上了WiFi,小孙子高兴返乡,一个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的孩子,又岂能是何奶奶所期盼的小孙子呢?
物质丰富了,道路通畅了,农村的房子更漂亮了,环境也更好了,但无WiFi不返乡的乡愁,却是物质富裕下亲情反哺、教育滞后的短板。全家总动员,不只是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网瘾,而是要长时间的帮助孩子能够正确认识手机网络等电子产品,形成正确的使用手机、亲友互动的生活方式,以此化解无WiFi不返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