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24日讯(通讯员 余倩)“怎么眼睛又出问题了……” 拿着岳阳爱尔眼科医院的检查单,66 岁的齐阿姨满脸愁容。两年前,她因右眼视网膜中心性静脉阻塞接受过两次眼内注药术,后因个人原因未继续注药及眼底激光治疗,本以为病情稳定便未重视,可半个月前,右眼视物模糊加重,看报纸文字明显变形,复诊后被确诊为右眼黄斑水肿,罪魁祸首仍是视网膜中心性静脉阻塞。岳阳爱尔眼科医院眼底病专科主任刘祥明强调,该疾病作为常见眼底血管病,易反复发作且可能致严重视力损伤甚至失明,危害需高度重视。
半个月前,齐阿姨右眼视物模糊加剧,文字扭曲,有过眼疾经历的她立即复诊。眼底检查显示视网膜平伏,但存在散在点状出血与黄斑区水肿,最终确诊为视网膜中心性静脉阻塞引发的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就像眼底血管‘堵车’,会引发连锁反应,对视力威胁极大。”刘祥明形象解释。

(图一:眼底欧堡检查点状出血如图所示)
据刘祥明介绍,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由血栓阻塞视网膜静脉系统引起,在视网膜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患病率0.6%-1.6%、年发病率 0.04%-0.16%,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该病多见于60-70岁老年人,40岁以下少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6岁且有6年高血压病史的齐阿姨,正处于高发人群范畴。
视网膜静脉阻塞尤其是并发黄斑水肿时,对视力危害很大。刘祥明指出,其可累及视网膜中央静脉、半侧中央静脉或分支静脉。发病时,患者可能突发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缺损,也可能仅觉眼前有少许黑影,部分患者因初期症状不明显延误治疗。病情发展后,眼底会出现静脉充盈迂曲、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进而引发黄斑水肿、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等严重并发症,齐阿姨此次的黄斑水肿便是典型案例。若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可能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影响日常生活。
(图二:眼底 OCT 检查左右眼对比如图所示)
为何齐阿姨病症反复?刘祥明分析,这与她长期高血压病史密切相关。研究显示,48%的视网膜静脉阻塞归因于高血压,20%归因于高脂血症,5%归因于糖尿病。此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凝血障碍、全身炎症性疾病、嗜酒、使用雌激素、脱水及禁食,以及青光眼、眼轴短等眼科局部因素,也会增加发病风险。齐阿姨虽服降压药,但偶尔因情绪波动或漏服导致血压波动,长期损害血管壁弹性,为疾病复发埋下隐患。
针对齐阿姨的情况,刘祥明制定了针对性方案:先进行右眼抗 VEGF 治疗,通过眼内注射药物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减少液体渗漏,缓解黄斑水肿;再完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精准定位病变区域与血管异常,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若发现视网膜明显缺血区,需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治疗,封闭异常血管,防止病变恶化。

(图三:刘祥明为齐阿姨检查眼睛中)
“患者关心的视力恢复,取决于病程长短、阻塞部位、范围及是否为缺血型阻塞。”刘祥明强调,病程越长、阻塞范围越大、缺血越严重,治疗后能保留的视力越少,且难以完全恢复。所以,一定要严格按医嘱要求,采取规范治疗方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延缓进展,减少复发。研究显示,仅37%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患者视力可自发缓解,34%视力降至0.5以下的患者,3年后视力能恢复到0.5以上。这意味着,治疗不及时或病情严重,很可能留下永久性视力损伤。
日常预防方面,刘祥明建议:患者需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原发病,严格遵医嘱服药,控制各项指标;饮食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减少血管刺激;定期做眼底检查,有病史者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同时避免过度用眼,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多方面降低复发风险。
刘祥明特别提醒,一旦出现视力突然下降、视物模糊、变形或眼前黑影遮挡等症状,务必第一时间到正规眼科医院就诊。“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窗口期有限,早期干预能最大程度保护视力,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