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热点时评

>

正文
从岳阳实践看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
发布时间:2019-06-04 07:36:5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邹晨莹

邹晨莹

垃圾分类是看似简单、其实繁杂的系统工程,虽推行多年,却不尽如人意,因而被网友称为“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一边是居民倾倒垃圾的漫不经心,一边是从业者清运垃圾工作的简单粗放,都让垃圾分类难以形成合力。不久前,笔者跟随“乡村振兴看岳阳”采访团,不经意间发现许多村子都有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金点子”,共同之处在于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

至关重要的是从源头起就做到位。将垃圾一股脑地打包扔掉是陈年习惯,华容县三封寺镇华一村完善源头追溯制度,对每个垃圾袋进行编码或者写上户主名字。垃圾“见袋知主”,便于监督考核,一旦发现有哪家哪户没有执行,村支书带头找到相应主人,引导他们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不听劝的全村公布直至取消奖励政策。渐渐地,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类装好后投到村里的垃圾池,村民已坚持十年之久。

越简单,越可行。如今农村大都配置了分类垃圾桶,但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明白“可分解”等术语,明确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湘阴县金龙镇燎原村的村民家里,垃圾分类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有的村民直接将抽象概念换成“能卖的”“有毒的”“做饭剩下的”之类通俗易懂的词语,有的村民在垃圾桶上画有相应的生活垃圾图案。

换位思考,多数人是倾向于方便,因此不能完全指望所有人都是自觉的。汨罗市武夷山村推行可回收物置换制度,易拉罐1分1个,塑料瓶10分1斤,纸箱8分1斤……村民可将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织物等可回收垃圾,用来换酱油、醋、盐等日用品。曾因垃圾遍地苦不堪言的村民们,如今主动收集垃圾。值得一提的是,专业化流程和市场手段的“回购”,使得整体运营成本不升反降。

上述做法的有效之处,是引导与监督、奖励与惩罚并重。在居民分类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严密的制度设计和人性化的引导,使不以为然者认真起来;良好卫生习惯正在养成,垃圾分类从“政府推着走”逐渐过渡到“百姓主动干”。

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社会管理、民众意识和生活习惯共同进步的结果。垃圾分类让家更美,农村生活环境大为改观,无形中也带动乡村旅游,从岳阳乡村的实践中,垃圾分类不再只是物理拆拣,更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迁。

相关专题:乡村振兴看岳阳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