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岳阳文苑

>

正文
周瑟瑟像一头犀牛,踩扁了野花
发布时间:2019-05-17 21:08:1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冯雅

“犀牛写作与诗歌人类学”讲座在吕梁学院举办

华声在线5月17日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冯雅)“我希望自己像一头犀牛,喷着浓重的鼻息,我是粗野的,我踩扁了野花,溅起了唏里哗啦的泥水,遇到大河我直接冲下去,我让自己更加直接、粗野,也不要小心翼翼,我打破常规,也不要规规矩矩,我当然拒绝任何的规劝。孤独求败,也是我自找的,我所渴望的。这就是我说的‘犀牛写作’。”5月15日下午,“犀牛写作与诗歌人类学:周瑟瑟32年诗歌的变化”讲座在山西省吕梁学院举行。我国著名诗人周瑟瑟这样轻松解构他的“犀牛写作”,“诗的边界不是别人设定的,是你的心灵能够达到的边界,你能走到别人达不到的地方,找到你的诗,那才是你走出人群的那一天。我想走到人群之外写诗,我试着这样干。《犀牛》的路线,就是我不断走向人群之外的路线。”

此次活动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吕梁学院中文系主办,吕梁市文化产业商会、华宇广告、黄河情传媒承办。北岳文艺出版社“天星诗库:新世纪实力诗人代表作”推出了周瑟瑟32年诗选《犀牛》。该社编辑刘文飞说,周瑟瑟32年诗歌写作的变化,从一个角度给出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一条发展线索,从传统抒情意象写作到他所实践的“元诗简语”写作,清晰地反应在我社推出的他最新诗集《犀牛》里。

多少年来,周瑟瑟一直在思考“诗歌人类学”。他认为,它是建立在人类原居环境下的当代诗歌经验,这种经验被现代社会所遗忘,或者被传统文化掩埋掉了。诗歌不止于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它同时成了人类学的一部分,诗歌构成了人的历史与现实。他所实践的“诗人(诗歌)田野调查”并非通行的“采风”,而是以口述实录、民谣采集、户外读诗、方言整理、问卷调查、影像拍摄、户外行走等“诗歌人类学”的方式进行“田野调查”与“有现场感的写作”。“诗歌人类学”是一种写作方法论,更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精神的恢复。当代诗歌更多依赖于个体的感性,当然感性是最天然的经验,获得经验的方式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向户外,进入到“诗歌人类学”的原生地带。

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现场交流互动的气氛热烈。吕梁学院中文系党支部书记陈殿生认为,周瑟瑟的讲座回答了当代诗歌的诸多问题,他的“诗歌人类学”的思考具有诗歌与文化意义,他的写作是用诗歌去见证人类文明。吕梁诗人蒲苇说,周瑟瑟近年来每年都参加拉美国家重要的诗歌节,到拉美国家多所大学进行诗歌讲座,具有丰富的国际诗歌文化交流经验,他这次在吕梁学院的诗歌讲座,有效传递了他最新的写作经验与对当代诗歌文明的思考。

大学生们就当代诗歌现状与走向、诗歌的国际交流、90后诗歌、创意写作等问题,纷纷提问,周瑟瑟详细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获得了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朗诵艺术家孙美琴朗读了周瑟瑟的多首作品。吕梁市民歌学会会长、山西非遗传人刘桂连演唱了吕梁民歌《摇三摆》《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从另一角度呼应了周瑟瑟“诗歌人类学”与人类生存情感的内在关系。吕梁学院中文系主任吕勇兵总结了讲座。吕梁学院200多位同学,以及吕梁本地作家安艳芳、郑石萍等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