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湖南石化

>

正文
杨鑫:攻坚催开“创新花”
发布时间:2021-05-12 12:03:5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展

今年32岁的巴陵石化树脂部环氧树脂中心科研技术副主任师杨鑫,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管理专业毕业入职10年来潜心环氧树脂技术研发,敢啃“硬骨头”,催开“创新花”。

2015年以来,杨鑫6次分别获中国石化及巴陵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申请9项专利,4件获授权;2019年被评为巴陵石化树脂部劳动模范;2014年至2020年连续8年获巴陵石化激励性年金嘉奖。最近,杨鑫被评为巴陵石化第十届十大优秀青年。

“科研开发工作中虽然经常会感到迷茫,碰到棘手的问题 但我从未想过放弃。”作为巴陵石化环氧树脂产业技术开发团队一员和环氧树脂中心新产品转化装置负责人,杨鑫总是保持不服输、不气馁的斗志,“总感觉路就在前方。”

杨鑫常用“长征精神”为自己和同事鼓劲:“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胜利。科研工作就像走夜路,尽管四周可能漆黑一片,但还是要咬紧牙关,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做科研,多翻阅几本文献,多做几个实验,多进行一些探索,说不定就成功了!”

敢啃“硬骨头”,沉下心“打硬仗”,是杨鑫科研之路的真切体会。“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成果绝非一蹴而就。刚进厂那几年,我有些心浮气躁,看着有些拔尖的同事做出了成绩,很是羡慕。”杨鑫说,“后来我想,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沉下心来,再难也要往前走。”

巴陵石化树脂部研发的DCPD苯酚环氧树脂,是用在5G高频高速通讯领域的高端环氧树脂。这是杨鑫负责的第一个新产品开发项目。从小试、中试,到装置工业化生产,他和同事攻坚克难,历时7年“磨一剑”。

该项目工业化试生产在一套“服役”超过20年、中间停产5年多的装置上进行,设备老化,管线腐蚀严重。在“荒地”里种“鲜花”,难度不言而喻。那段时间,杨鑫每天手提钢锯和扳手,和检修人员一起在装置现场割管线、拆阀门,打通工艺流程,原计划改造30多项,最终实际完成90多项。

为保护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成果,杨鑫和同事按照公司要求,严格控制成果知晓范围。新产品生产共涉及6个岗位,为期一个月的试生产只安排有24年党龄的工段长余亮和杨鑫负责。“那时我还只是一名共青团员,装置生产经验少,管理能力欠缺。余工段长带着我,帮助我,也在工作作风上不断感染着我。”杨鑫说,“我逐渐成长为装置的多面手,既是工艺、设备、安全技术员,又当操作工,还要兼顾产品分析。”

产品相对成熟后,更需要做好保密工作。杨鑫介绍,由于装置是间歇生产,他们就想着每做一道工序,就换一批人,全流程下来先后共换了六七批人,仅培训工作,前前后后就用时四五个月。

“每一批操作工都只能了解到自己的岗位,根本没有见过其它工序是如何生产的,甚至不知道产品是用来做什么的。”杨鑫说,“直到产品工业化成功,公司出来相关报道后,大家才知道自己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竟然参与并解决了中国5G环氧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大家都感慨:我们成功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锲而不舍的长征精神!”

杨鑫说,做科研是严谨的工作,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必须牢牢抓住每个细节。该部邻甲酚醛环氧树脂装置放大后,出现了严重的放大效应,杨鑫和攻关团队一道,从反应的界面机理出发,通过引入助溶剂,非常完美地解决了装置的放大效应,但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助剂与水能以任意比混溶且共沸,无法采用常规的气提、精馏等方式将其分离,回收十分困难。

有一次,杨鑫正在做实验,看到一名同事将使用后的饱和盐水倒入含助剂的废液后,废液变浑浊,有盐结晶析出。“这个很偶然的细节萌发了我的灵感,后来通过翻阅资料,想到了盐析萃取的方式回收助剂。”杨鑫说,“这个想法在实验中被证实可行,最终我们通过极低的成本,完成了废水中90%的助剂回收。”

事后,杨鑫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体会说:“有时,我们做实验,靠的就是一个灵感,然后做大量的实验去验证,也许会碰壁,也许会成功。但我始终觉得,用长征精神做指引,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有云开日出之时!”

(通讯员 彭展)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