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巴陵人物

>

正文
传承:平江一家三代村支书的时代故事
发布时间:2021-06-28 14:36:5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秦郁欣 苏滨

秦郁欣 苏滨

在平江县虹桥镇高桥村(原西桥村和高源村合并),有这么一个党员家庭,他们一家祖孙三代分别担任过村支书,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是置身其中的一个个浪花,与千千万万个的浪花一起组成巨浪,推动着共和国这艘巨轮奋力前行。

祖父:李寒伯,82岁,60年党龄,1960-1984年任平江县虹桥镇原西桥生产大队支部书记;

父亲:李征湘,56岁,33年党龄,1995-2016年任平江县虹桥镇原西桥村支部书记;

李达是第三代,30岁,7年党龄,现任平江县梅仙镇填得村支部书记。巧合的是:按党龄计算标准,今年“七一”前,他们祖孙三人党龄加起来刚好100年。

他们的故事,是嵌入时代的符号,每个符号最鲜明的印记就是:为了人民群众。

1624862044775961.jpg

▲李寒伯(左一)、李征湘()、李达(右一

爷爷:带领村民改天换地

沿着长庆河驶进高桥村,在一排整齐的房屋下,远远地看见一位老人站在门外,一身笔挺的中山装,胸前别着鲜红的党徽,硬朗的身板让人感受到一身正气,这位老人正是李达的爷爷李寒伯。

1960年,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李寒伯时任西桥生产大队支部书记。

在那个百废俱兴的年代,作为“领头羊”的他,该如何带领社员们改变面貌,这是他最大的任务,也是时代给他的考题。

长庆河是长庆乡的“母亲河”,当地村民又称为“九曲黄河水”,将附近村子串联在一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长庆人。但长庆河河道弯曲,尤其在汛期,河水上涨,淤堵河道,冲毁庄稼。

李寒伯决定从家门口的长庆河开始着手改造河道,在当时,这是一项大工程。

一铲一锹,肩挑手提,李寒伯带领社员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将河道截弯取直,疏通清淤,重建河堤。

“虽然苦,但我们那个时候只要是为百姓做的事,都是风风火火、轰轰烈烈,喊上就上的!”李寒伯回忆。

自此,长庆河西桥河段再无溢水漫堤现象,河道改造后受益至今。

另一件令李寒伯记忆犹新的事情是“茅屋变瓦房”。当时村里的房屋一半以上都是用稻草和杉树皮盖的,晴天易起火,雨天漏雨水,非常不安全,也很不美观。李寒伯专门组建制瓦专业队,帮助村民们起窑烧瓦。短短几年,村里的茅草房全部改成了瓦房,一度让西桥村成了整个虹桥镇的第一个“全瓦村”。

接下来,改荒山,建茶园,修南虹公路……在那个一穷二白、吃穿发愁的年代,李寒伯凭借一股韧劲,不但能超额完成生产队的任务,还带领生产队积极生产,村里渐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我们那个时候,就是一门心思搞生产,大家心也齐,劲也有。”李寒伯告诉记者,“共产党员就是要为群众做事的。”

父亲:“想让村民们富起来”

在高桥村徜徉,只见远山浓雾环绕,公路宽敞平坦,民居干净整洁。高桥村第一副书记曹革雄指着屋前笔直的公路告诉记者:“这条公路连接四个村,是我们走出去的必经之路,还是西桥、高源两村合并前,老书记李征湘牵头修建的,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这条路仍然是我们村里最好的一条路,路面质量过硬啊!”

李征湘是一名退伍军人,从1995年任西桥村支部书记,一当就是21年。本来在外务工的他,有着比较稳定的收入,但当时村上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当村干部,受父亲李寒伯的影响,他回到了家乡,他从村会计做起,到支部书记。

受改革开放熏陶的李征湘,从到村上任职的第一天,便思考着西桥村的未来。李征湘深信一点,基础设施的改善能“让村民富起来”。

想要富,先修路。李征湘认为作为村级主路的泥巴路急需改头换面。于是便召集周围几个村一起商讨修路的事宜,并成立修路指挥部,开始规划村民们“走出去”的大道。

从铲车挖动的第一铲土起,李征湘便不离半步,紧盯工程。“卖砂的老板戏谑再也不做我们的生意了,说我对砂要求太严格,价格还压得那么低。”每到一车砂,李征湘都要先检查,过完筛还要用手摸,稍大一点的石块都被他拣出,砂砾颗粒大小要适当、匀称,才能保证路基质量。“这是给我们村修路,肯定要对自家人负责啊!来不得半点马虎。”

未干的路面不能留下痕迹,不然前功尽弃,怕有鸡狗穿行,当时还在上初中的李达清楚地记得,父亲每天晚上都会拿个凳子坐在离路面不远的田埂上守到半夜。

主路修好后,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2010年,西桥村的村级公路再次升级,其他道路也得到全面硬化,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门前,也修在了全镇前列。

2009年,通过向上级申请资金和自筹,西桥村村民率先喝上了安全自来水。2010年,电路更新,电线木杆最先换成水泥电杆,供电实现联网……

至此,西桥村的水、电、路全部完成升级换代,在长沙创业的村民王常辉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尤其是便捷基础设施,决定投资开厂,加工春笋和腊鲢鱼。“村民可把上山采的笋卖到食品厂,两块四一斤,多的时候食品厂一天可收10000余斤。”曹革雄告诉记者,“村民收入提高了。”

食品厂的成功直接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而后,豆角基地、黄桃基地等随即纷纷在西桥村落地。

2015年,李征湘退任时,西桥村账目上还存有十几万元,这在老区平江极为罕见。当别人向他取经时,他说:“多想半步,多走半步,总能走到别人前面。”

李达:新时代的年轻力量

李达,平江县梅仙镇干部,2017年,被镇上派驻到石塘村任村支书。这一次,他的使命,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石塘村是贫困村,被定为2017年梅仙镇要求脱贫出列的第一批贫困村。该村共有贫困户122户,贫困人口544口。光伏发电、公墓山、村级安置、文化广场、饮水工程等工程也急需启动,李达深知石塘村出列任务繁重。

硬骨头也要有人啃。3月份,李达到任,马不停蹄地推进五项基础工程,分配到村干部一人专一事。留给他的时间不多,要赶在12月之前完成所有基础建设,“这属实比登天还难。”时任该村支部副书记秦开元说。

2017年6月,也就是李达到任后的第三个月,平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降雨,致使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石塘村九坳口片三面环山,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一时间,路被冲没了,桥被冲垮了,电被冲断了,田被冲毁了,房被损坏了……受灾村民达300余人。

“6月30日早上6点我们接到电话赶到时,就看到几个村民站在路边,无助地望着我们。”秦开元向记者还原当时的场景,“村干部们看到这幅场景,都掉泪了。”

李达组织人员输送生活物资,以保障该片村民基本生活。由于道路不畅,物资运送也是大难题,李达带领临时组建的救援队,肩扛手提深一脚浅一脚地将救援物资送往每家每户,在大雨中紧急抢险和转移受困群众,连续奋战4天3夜,虽离家只有十几公里,他硬是没回家看一眼刚出生不久的女儿。

“那几天,李书记每一次回来都是全身湿透,吃饭的时候手都在发抖,没衣服穿了就穿我儿子的。”回忆当时的情形,秦开元眼眶潮湿。

“我是眼看着他一天比一天瘦,一年间头发白了三分之一,他在我们村确实是吃多了亏。”一旁的扶贫专干朱水湘告诉记者。

最终,石塘村按时完成五项基础工程,道路和水利设施也更加完善,在2017年底该村顺利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易地搬迁等各项工作也排在前列。

石塘村的脱贫任务圆满完成,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的李达又被调往村情更为复杂的松山村。

松山村是一个合并村,合并之初,原两村矛盾问题突出;而后该村又因发生一起多人强迫交易案被认定为“岳阳市扫黑除恶重点督办村”,党组织也被平江县委组织部认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一个村子,两顶“帽子”。

“那个时候班子都选不好,很多办村干部都不愿意来。”时任松山村村干部彭以军说,“李达来之前,上级单位在村上做满意度调查,20户里有18户对村委不满意。”村民对村委的不信任程度可见一斑。

村里五保户彭彩国的房子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倒塌,用来顶房梁的柱子一戳一个洞,早已被风化,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当地政府在集镇上给他分配了一套住房,而他却始终不肯搬出来,更是扬言,“死也要死在这间屋里。”这间应该拆除的危房在李达来之前一年多都没能成功拆除。

李达来到彭彩国家里,彭彩国还是一如既往的态度,但显然李达已经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令彭彩国没想到的是,本来重感冒的李达在他家一待就是两天,期间其他村干部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只有李达一直坐着不挪地,不厌其烦地做着工作,最终彭彩国终于同意搬走了。

一年多没能拆下来的危房“钉子户”,李达用两天拿下了。

李达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也同样影响着其他的村干部成员,之前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慢慢提振工作作风,恢复战斗力。

一年时间,松山村不但摘掉了两顶“帽子”,而且在扶贫普查中,贫困户满意度达到100%,环境卫生、医保农保等几项工作均位列全镇前列。

不同的是时代,相同的初心,这个三代村支书的家庭,用三代青春书写信仰和坚持,同时,映射出一个崛起的民族,正一步一步走向强大的伟大力量。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