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岳阳文苑

>

正文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吴素文
发布时间:2015-06-26 16:38:10   来源: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作者:吴素文

湖南省汨罗市川山坪镇初级中学  吴素文  中学一级

邮政编码  414405   联系电话  13762772816

【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主要途径  培养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有着关键的作用,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培根曾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我国也有这样一句老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阅读的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真正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会学阅读,这样才可能让师生从繁重的阅读教学中脱离出来,轻松阅读理解。当然,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如果教师本人未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就一定要先下些功夫学习、借鉴、思考并整理出一些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这样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

本人通过语文教学的多年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对语文阅读教学谈谈点滴之见。

一、在阅读中展开想象

从认知思维角度讲,枯燥、抽象的知识不能直接诉诸于感官的东西不易被人识记,反之亦然。同样,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任务。文字是抽象的,这就给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所传递信息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但是,文字隐藏着它的有形性和有声性,如何把内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与“声”挖掘出来,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想象阅读教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为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素材。语文阅读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想象的途径来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从而真正理解作品,使阅读真正成为一项高尚的心智锻炼。然而,我们教师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阅读约束在固定的模式中,禁锢了他们的思维,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

青少年思维活跃、敏感,引导他们大胆想象符合认知规律,能推动阅读学习。作品中的形象只有借丰富的想象、联想才能在读者头脑中再现,读者头脑中呈现了作品中的形象,才算真正感知了课文的内容。阅读过程中对词语、中心思想、作者、意境等都是需要借助想象去思考。教师应避免让学生死定字眼的学习,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成为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要具备知识的转化能力,灵活地去学习。让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比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续写;发表自己对人、事、物的见解;联想作者写作的背景等等。

二、在阅读中体会感悟

⑴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⑵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在美。

⑶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思维是阅读教学的“魂”,二者缺一不可。因此,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与思。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话不无道理,大声诵读到反复吟咏,容易入情入境,帮助理解,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我们提倡多读,更主张“熟读”“精思”相结合。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他同时还提出:“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三、在阅读中产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阅读进行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是阅读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手段。“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有思维的探究活动,问题是将知识内化的一种方式。如:我在教《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先让学生阅读,并告诉他们,读书贵在读出问题,有所发现。帮助大家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学会寻找问题的途径,我先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一人?”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气氛很活跃。“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钱到包厢里坐。”“穿长衫说明他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要面子。”接着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他身材高大,有劳动能力而不去劳动?为什么他经常挨打?为什么他要排出九文钱等问题,通过讨论得到了很好的解答。教师在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火炬后,要想方设法让这火炬一直熊熊燃烧,要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尽量让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在没有压力的气氛中愉快地与老师、同学互动,只有这样,发现的火花才能随时爆发,当然,同学们在激情四溢的发现中,难免产生偏颇、空泛,甚至是奇谈怪论。如果我们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来应对,只能葬送学生的热情,使他们遭受深陷挫折的打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进行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学生质疑不是盲目的,走形式主义或者应付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指导提问的技巧。比如,①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切入点质疑。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②教师提问,学生从答问题中学会问问题。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起点,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促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层层深入,由易入难,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处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对问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学习上的疑难,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

四、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语感主要是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行为,能够直觉地把握语言本身的隐含意义,它是语感者内在理性积淀的感性表现形式。在具体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一方面,通过对阅读教材的品词赏句来培养语感。美文的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我们在语感训练体验式学习时,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使学生具备把握语言精当感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生活中感受。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生活是最直接的表象,而表象储备丰富才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感。教师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体会作品对祖国山河的描写,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体会作者的情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整体阅读感知,挖掘教材的思想情感因素,注意与课文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语文能力”是充满灵性,浸透心灵的语言运用,如,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灵气,小说的内涵,议论文的逻辑,说明文的条理,都需要学生去整体感知才能领会,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如果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无价值的琐碎知识和抽象符号,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在阅读中培养积累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读书笔记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六、在阅读中培养动笔习惯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书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用符号作标记

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中心意思等地方作出各种符号标记。如用直线、曲线、问号、方框等,还可以用各种颜色来标注,这样学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全面掌握。

2.写摘录笔记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世上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进入阅读的精读阶段就要学会摘抄,记录,点评,质疑。我并不赞同对待每本书都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态度,因为书海无涯,开卷即兴笔墨对于大部分的中学生都有些严谨过头了,反而阻碍了阅读的开拓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不过,阅读主体在博览群书之时,也要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动笔摘抄自己所欣赏的,所需要的语段,学习领悟作者的思想与审美情趣;归类收集文字信息,充实自己的写作资源;积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拓宽自己的文化涵养和储备自己的口语交际材料。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精彩片段、名词佳句、成语等摘录下来,积累大量的学习资料和写作素材,扩大了知识面。方便查找,不易遗忘,便于复习。

3.梳理思维

阅读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内在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会产生各种个性化的思维火花。但这样的思维常常只是混合、精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学生阅读后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让体会条理化、规律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思维更加清晰了。

4.写读书笔记

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感而发。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切磋,既有助于领悟,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阅读是初中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学习语文的一般目的和要培养的第一能力。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把“读”放在首位,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读书与思考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只有在读书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思考,才会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学会通过阅读表达作者的情感。阅读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材料,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获取营养的一种重要形式。阅读教学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提升,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来从多角度去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魅力,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成为一个个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的读者,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提高”。

总之,阅读方法的列举还有很多,但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