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岳阳要闻

>

正文
心随湖水共悠悠 ——生态湖南行集中采访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1-09-28 22:23:5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周磊 容美霞

心随湖水共悠悠

——生态湖南行集中采访活动侧记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周磊 通讯员 容美霞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9月24日至28日,“青山碧水新湖南·生态湖南行”集中采访活动在东洞庭湖畔举行。省内外数十位作家走进巴陵胜地,观洞庭秋水,访古城风貌。

25日,迎着朝阳,作家们来到岳阳市君山区林阁老巡护监测点(原华龙码头)。小木屋内,大屏幕上的视频中,美不胜收的东洞庭湖跃入眼底,白琵鹭、斑嘴鸭等鸟儿起起落落,麋鹿或奔跑嬉戏、或交颈呢喃……

曾经,因发展需求,华龙码头开辟了4条混凝土生产线、400多平方米作业区、4000多平方米罐车停车区。机器轰鸣声中,绿地消失,江豚鱼禽四散而逃。2017年起,岳阳全面实施长江岸线专项整治、洞庭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华龙码头“重获新生”,成为江豚钟爱的生活栖息地。

《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祖籍岳阳,此次返乡她感触良多。“交通日渐发达后,每次回家总是坐车飞驰而过,很久没仔细地观察过洞庭湖。”她与记者交谈道,“洞庭湖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志士以此为题写出流传百世的作品。到了我们这一代,更应该激活洞庭的文化,希望更多人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将洞庭湖的独特性挖掘出来。”

参观完洞庭湖博物馆,作家们显得有些意犹未尽。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文联原主席谭仲池提出建议:“洞庭湖历史文化厚重,博物馆应该好好挖掘。要多去中国各类生态博物馆考察学习,将洞庭湖博物馆的发展与研学结合起来,也要多与旅游公司、旅行社等合作,扩大客源,带动更多人来了解洞庭湖。”

煎酿巴陵椒、粉蒸鱼、“洞庭三宝”……26日中午,作家们品尝了巴陵全鱼席部分菜肴,巴陵全鱼席制作技艺传承人代表傅鹏现场表演“金龙出海游洞庭”菜式的制作技艺,引得阵阵惊叹。著名作家水运宪现场挥毫,创作2幅书法作品相赠。

行至城西老街,只见八角七层的慈氏塔巍然耸立,雄视洞庭湖。相传古代,洞庭湖有水妖作怪,慈氏全家人都被水妖涌起的恶浪吞没,她听说要建塔镇妖,捐献了多年积蓄,还日夜为造塔的人们烧茶送水。不幸塔未修完,她就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塔命名为慈氏塔,并在塔旁修建了慈氏寺。

作家们讨论慈氏塔的命名渊源时,当地一名吴姓老者踱步而来。他从另一角度解读“慈氏”二字的含义:“‘慈’代表慈悲为怀,‘氏’代表伟大的母性文化,也可作中华民族一脉解释。”省作协党组书记胡革平仔细聆听后,称赞道:“这一说法也有意思,果然高手在民间。”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夕阳西下时,作家们乘电瓶车环南湖行驶,体会“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魅力。著名作家蔡测海说:“我老家在湘西山区,岳阳一游,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东风湖和南湖,与我数十年前所见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2020年,长江岳阳段水质达标率为100%,洞庭湖水质综合评价达到考核标准,东风湖水质稳定在Ⅳ类,南湖水质有7个月时间达到Ⅲ类,实现了湖体健康“呼吸”。

“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生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艺术的根也因深扎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感悟和探寻之中才变得有魂。”省作协副主席沈念说,“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山水自然,作家不应只是保护环境的呼吁者,更应成为人类生态文明的观察家。”

继30多年前游洞庭之后,著名作家姜贻斌第二次乘船驰骋于洞庭湖之上,激动不已。提起这几天的行程,他向记者透露:“对东洞庭湖麋鹿的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常受汛期时洪水的威胁,却仍能顽强生存,生命力极强。回去后我想专门就麋鹿写一篇文章。”

28日,采访团走进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开启诗意之旅。祭屈仪式上,作家们身披绶带,在钟鼓声中依次上香,拜谒诗祖。著名作家水运宪说:“写作没有灵感时,我经常会来这里走走。汨罗江是蓝墨水的上游,来这里就寻找到了文学的魂。”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