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平江余坪易地搬迁画图新
发布时间:2020-08-17 10:06:3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徐亚平 李旻钊 龚茶林

向阳花木易为春

——平江县余坪镇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李旻钊 龚茶林

人人都盼有一个家,能遮风挡雨、让人心安,贫困户更是如此;平江县余坪镇宋塅村为困难群众建设家园的过程却无比艰辛。

不只是宋塅村艰辛,范固村也一样一波三折。8月15日,村支部书记吴灿华谈及此事,这位吃尽苦头、受尽委屈的“女汉子”眼眶湿润。

上篇:搬得出的决绝

宋塅村里有123户贫困户,其中有20多户住在狭小逼仄的土坯房中,墙体开裂,缺檐少瓦,这是悬在村支部书记吴向阳心头的大石,一到刮风下雨,就让他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为了给无房户、危房户找个好地方建房,吴向阳费尽了心思。

2017年7月12日,宋塅村响应国家易地搬迁政策,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心为贫困户建好一个家。联点负责干部李照球陪着支村委干部跑遍了整个宋塅,只为给安置点寻个好地方。

最初选址在宋条组高家塝,但群众不愿出让土地;

8月9日,选在湛塘组桐梓塝,群众却不愿意让大量贫困户迁入,只能作罢;

9月3日,选在杨付组,村民们同样顾忌贫困户迁入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愿配合;

9月19日,选在龙坪组周家坦,部分群众极力反对,不肯出让土地……

前后4次选址均告失败。

日子一天天过去,吴向阳心急如焚。“就放我家边上吧!管理起来也方便。”村支部副书记吴随新站了出来,奈何丈量之后面积差得太远。

“我家那边有地。”吴向阳拍桌站起,“单单让出菜土肯定不够,家里的老屋宅基地也拿出来,实在不行,把我们吴氏祖坟迁了,有什么压力我担着!”

吴向阳逐个拜访伯伯、叔叔,征得他们的同意。因为向来重诺言、有担当,长辈们大多愿意支持他的决定。尽管仍有极个别反对的声音,他也一一说服。

你怎么这么伟大?记者追问。

“不是什么伟大。”吴向阳说,“我爷爷在战长沙时牺牲,被评为烈士;我爹是老支部书记,为国家、为地方作了贡献、吃了亏。到了我这,不能丢了老一辈的脸,更要带头落实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当支部书记、做干部家属,吃点亏算什么?!”

村民们不知道他如何做通家族里几十户人的工作,他们只看到,9月26日形成决议,27日施工队进场测量,10月1日,一片有四、五百年历史、涉及300多位先人的祖坟就已完成迁移。

10月5日,机械的轰鸣声响彻乡里。这场历时近3个月的选址攻坚战,在吴向阳家婆娘一声声“不想事”、“傻人”的碎嘴念叨中落下帷幕。

“住进新房过新年!”是吴向阳给贫困户的承诺,因工程量大、任务重、时间紧,来不及新修施工便道,所有工程车辆只能借道进出。周边群众担心到户路受损,私自设卡阻断车流,吴向阳就整天守在施工现场,反复做群众工作,并担保只要道路受损,施工完成第一时间修复;施工过程中,临时发现后山土质变化,有地质灾害隐患,吴向阳顶住兄弟、侄子的埋怨,直接拍板,附坡往靠山处挖了近3米,一直挖到了自家祖坟的碑前,连祭扫的坟坪都被挖掉了一大半,余下不足50厘米,别说跪拜,连站立都没了位置。

2017年12月25日,宋塅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主体竣工。

2018年2月13日,五保老人戴交周第一个入住,春晚的歌声第一次飘扬在安置区上空,23户贫困户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中篇:稳得住的幸福

伴随着一场风波的云销雨霁,2015年华电平江电厂最终落户范固村青峰山,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山村第一次站在了时代潮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程。

华电平江电厂作为国家和省级重点能源项目,是第二产业龙头,能快速带动第一产业转型和第三产业发展,除了大量真金白银的征拆补偿款惠及村民,搬迁安置也为范固村容村貌的改变注入了强大生机;然而,群众对搬迁的反应却出乎镇村两级的预料。

2016年8月12日,火电厂区启动征拆,范固村支部书记吴灿华来到村民李宁家中,原以为能“轻松拿下”,却吃了个“闭门羹”。“我这老宅面积不大,那点征拆款连建栋大点的房子都不够用,搬迁之后我妈种地还不方便,我不签!”李宁幼年丧父,靠着老母亲把自己和妹妹拉扯长大,老人对老宅有感情,加之家里经济困难,确实难以拆旧建新,所以态度强硬,不肯接受拆迁。

这可急坏了支村委,吴灿华赶忙联系镇上,带着工作人员再次上门做工作,但李宁依然不愿配合。征拆工作负责人徐春林苦口婆心地劝导,吴灿华也发动李宁的亲戚、朋友多方游说,一直到当天凌晨1点。最终,县委书记汪涛了解情况后亲自拍板,决定根据李宁家的实际困难,额外给予1万元的建房补助,这才让李宁下定决心,在征拆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征拆工作打开了局面。

9月12日,第一批44份征拆协议签署完毕;9月25日,所有应拆房屋全部倒地,范固安置区正式启动土石方工程,拆迁户的新家开始建设,一座座山区别墅如雨后春笋悄然生长。

青山绿水间,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群掩映其中。整整齐齐的小楼、依傍着郁郁葱葱的青山,到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自然生态之美与人丁兴旺之景完美融合,描摹出一副绿树村边绕、青山郭外斜的美好画卷。

李七月一家三口,原本夫妻两人在外务工,因孩子没人照顾只能带在身边。老屋被征收后,他得到了近40万元的补偿金。不甘穷困的李七月,拿到这一大笔钱,不是想着大手大脚花了去“享受生活”,而是打算搬迁到安置区,集中建房。2017年4月初,范固安置小区完成三通一平,搬迁户陆续准备进场建房。也许是老天爷眷顾,一向自嘲运气不好的李七月,在抓阄的时候“人品爆发”,一下抽中了拟建小区广场的“黄金地”。

“开个店!”李七月信心满满地跟妻子宣告。设计、建房、装修,办证、进货、摆架,2年时间,李七月的小店正式开张,小南杂铺叫“梦瑶超市”,和他儿子同名,“这小店可是我的‘小儿子’,它能给我养老咧!”

如今,范固安置区一共住进了104户村民,小区广场每到傍晚总是热闹非凡,既是阿姨们的广场舞池,也是小朋友的游乐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梦瑶小店自然门庭若市,李七月笑开了花:“多谢搬迁政策啊!挪出穷窝,我也算是做了老板咯!”

李深根,40多岁才结婚生子,一家四口挤在破败不堪的土坯房中。听说要搞搬迁,他打心眼儿里高兴,“房子就是我最大的心病!我在外打工,家人生活不成问题,但是要攒钱建房太难了!”老李握着上门签协议的工作人员的手,不停地道谢:“感谢国家,感谢政府啊!拿了补偿款,我家能盖栋好房子,我也就不用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能安安心心在外面谋生活了。”

因为是按图纸建房,作为贫困户的李深根额外享受了1万元的政策补贴。2018年12月底,老李的房子正式落成,尽管还缺些家电、家具,他却迫不及待地带着妻儿入住了。“树挪死,人挪活。赶在新的一年到来前过屋(搬家),新年有个新气象!”他笑着说,“明年我要多赚钱,供孩子们念书!”

下篇:闯出来的发展

沿着宽阔的柏油路慢慢前行,林荫道左侧一排整齐的小洋楼首先印入眼帘。一楼是一个架空层,打开的大门里隐约传出“咔嚓咔嚓”的机械声,走进一看,20多位带着蓝口罩、白手套的女工坐的笔直,正在专注作业,操作机器将胶膜挤压出特定形状,而后整齐地堆放在身体右侧,同事及时推来手推车,将成品运往隔壁的质检车间。

夏天太阳毒辣,厂房内却不显闷热,5台大型鼓风机满负荷运转,将橡胶特有的轻微异味伴着热空气置换出去,室内便只余下丝丝凉爽。

“她们可不是专业的技术工人。”美佳利玩具厂厂长罗平均告诉记者,“她们大部分是集镇居民,很多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住在厂房楼上的集中安置小区。”

易地搬迁挪穷窝,余坪镇不愿一搬了之。“要搬得出,更要养得活、富得起!”余坪镇党委书记张智鑫信心十足,“从洋湾里集镇安置小区动工建设的那天起,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帮助易地搬迁户在新环境下脱贫致富,而家门口就业是最理想的方案。”

扶贫车间的构想得以实现需要多方努力,张智鑫带着分管扶贫的镇党委副书记徐春林、镇扶贫办主任沈龙到义乌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县长黄伟雄的牵线搭桥下,成功对接美佳利玩具厂。“镇上很给力!”罗平均频频点头,“1200多平方米的厂方一次性提供,连内部装修都搞好了,同时还能享受扶贫车间的租金减免,这是实打实的红利。”因为是扶贫车间,玩具厂需要倾向于扶贫户特别是易地搬迁户进行招工,如今满编52人的工厂,有16名工人是贫困户。

“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这种简单易懂的结薪方式是对勤劳致富、扶贫扶志的良好阐述。56岁的姚映梅就住在工厂楼上,因为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老人就专职在家带孩子,但忙活了大半辈子的姚奶奶哪能闲得下来?一听说扶贫车间招工,就立马来找了份“兼职”——早上8时把两个孙子分别送到幼儿园和小学,8点半准时上岗,11点半下班、接人、做饭,3点又把孩子们送到校,下午还能再干1个多小时。每天不到5小时的工作不算太辛苦,原本赋闲在家、无事可做,现在打打“零工”却能拿到每月至少1500元,这让老太太笑开了花,“平时(用钱)只进不出,总有点不踏实,没想到田里趟了几十年,如今还当上‘工人’,能赚钱了。”姚映梅用工资给两个孩子买了一箱牛奶,脸上的成就感让人羡慕。

如果说义乌小商品加工是传统的第二产业,那么,王解先的汇民合作社就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成功融合。起初只是想为农民朋友提供一条稳定出货渠道的王解先,在自家的服装店开了个窗口,受理农产品预订,并免费进行配送,谁知“供货商”越来越多,买家数量也迅速增长,“索性办个合作社吧。”王解先丢了自家的生意,转身扑到了产业帮扶上,“订单农业”这个词也第一次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农户抓住了新时尚的尾巴。

年初签订协议、农户自主种植、定期技术指导、产品直接收购,有条不紊的“四部曲”,让守着田垄的农民顺利将辛劳“变现”。“只要自己的农货质量达标,就再也不用愁销路了。”宋塅村贫困户吴弄冬加入合作社已有3年,第一年签约种植五指参就赚了2万元,之后他邀上了两个兄弟扩大生产,种了近2亩洋姜。2017年,他靠自己的勤劳顺利脱贫,拆了老宅建新房,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如今,汇民合作社也将包装车间搬到了洋湾里II期的一楼架空层,凡是有打包装、贴标签等技术含量较低,且轻便的活计,就直接在安置小区内招工,王解先常说:“没有不想富的人,只要不懒、肯干,就一定能改善生活,最终脱贫奔小康。”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