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

名企风采

>

正文
工地也是“大舞台”——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青年团队侧记
发布时间:2019-05-06 10:45:0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小丽 李奕佳

1557110785641021.jpg

华声在线5月6日讯 “1号主变改造完成!”4月30日凌晨,湖南岳阳平江县220千伏汉昌变却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历时15天的变压器升级改造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徐玉刚和同事们内心满是欣喜。大家在变压器前摆了个胜利的POSS,集体合影留影。

这种仪式感已经约定俗成。因为每次进驻变电站都是一场战役的开始,就意味着他们至少有大半个月不能回家,一身泥、一身灰,一身汗臭味,成为了这群工地上的年轻人的标配。

徐玉刚是国网岳阳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二次运检班的副班长。这次和他一样从4月15日起,就把吃住行都安顿在了变电站的同事们共有33人。挥舞扳手、扛起设备、拧紧螺丝,干脆利落,谁也没想到,这群地地道道的工人却全部来自“985、211”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们,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几乎清一色带着黑框眼镜,多了丝书生气息。

1557110843817262.jpg

这是一个高学历、年轻化的团队。全室共56人,平均年龄仅33岁,清一色的85后、90后,有23人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17人,这样的人员构成在全国电力系统首屈一指。而这里也是个男人的世界,走进变电站,几乎看不到一个女人的身影。“没法子,变电站检修一住就是个把月,遇到抢修随喊随到,几乎每天都是满身油污,很少有女同志会干得来!”

就拿徐玉刚说,去年女儿刚出生的第4天他就住到了220千护城变工地,等到再次回去见到宝贝,已经快满月了。当时为了赶工期,他和同事们每天都是清晨6点开工,深夜23点收工,想打个电话给家里都踩不到点。参加工作7年的他,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工地上拆下来的盖板、废弃的泡沫板都是“床”,累了和衣而卧,开工站起就走,在他身上几乎完全看不到读书人的斯文和讲究。

相较于“老员工”的习以为常,从湖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入职的刘滨升却有着全新的人生体验。印象最深的一次,在110千伏奇南年电缆在进行例行试验时,发现沿途经南津港大堤的电缆故障,刘滨升在大堤上顶着寒风工作了10天,直到腊月二十五才处理完故障,赶在大年前复电。

“学生时代没吃过苦,遇到事情总是畏难。上班以后终于明白,有些事必须得迎难而上,再苦再累也得挺过去!”经过现场磨砺,现在刘滨升已经迅速成长为电气试验班的班长。“成功解决了一个缺陷,就像读书时做出了一道数学题一样,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现在抢修也越来越少了,电力检修时间也大大缩短。”变电检修室主任张超自豪地介绍到,团队负责岳阳地区56个110千伏变电站、11个220千伏变电站的安全维护,虽然变电站越来越多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了,但工作效率和质量反而提升了,归结于大家都是带着问题在工作,带着思考在工作,更有股子常人没有的钻劲。

2018年,在220千伏新市变保护装置改造过程中,徐玉刚发现小母线改造需过渡多根二次电缆,处理完需要至少一天的时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风险。怎样减少停电时间,让复杂的事情简单起来?徐玉刚和全班人员进行反复探讨与论证,进行科研攻关。2018年1月,新型电压小母线线夹研发出炉了,首次在220千伏新袁线检修的现场应用中,取得了圆满成功,操作停电时间缩短了整整一天,“新型电压小母线快速过渡装置”同年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计划在全国推广。

“通过技术攻关,不仅提升了效率,也方便了市民,是件双赢的事!”在一次次研发中,大学生们把理论变成释疑解惑的“金钥匙”,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说到自己的工作,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现在大家搞起创新有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张超说,在工作中大家主动钻进去、挖问题、想问题,人人想创新、能创新,近年来,智能二次对线器、新型弹簧管式油压压力开关、继电保护试验的新型试验线夹等科技成果陆续推出,有12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个国家发明专利广泛应用于生产检修工作中,还有十多项技术课题在攻关之中。变电检修室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工人先锋号”“湖南省工人先锋号”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也已经成为新时代变电检修人奉行的工作信念。

“每次送电完成,听到变压器嗡嗡发出平稳运行的声音时,也是大家最快乐的时候!”在工地这个“大舞台”上,这群年青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杨小丽 李奕佳)


岳阳要闻

综合新闻

文明机关

法治聚焦